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XX低中放固体废弃物处置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内,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低中放固体废弃物处置场。处置场边坡于2013年初开始开挖,2013年5月份边坡产生变形,形成了滑坡;受7月18日强降雨的影响,滑坡变形再次加剧,滑坡北东侧发生滑动解体,滑动距离约20m,坡体原有格构、锚索、截水沟及排水沟被拉裂破坏,形成滑坡堆积体约33×104m3;7月21日滑坡北东侧锚喷破坏,坡面发育大量拉裂缝,前缘形成体积约0.9×104m3的滑塌体,原有支护措施多处失效;同时东侧边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整个边坡存在继续变形破坏和整体失稳的风险,严重威胁坡脚在建的低中放固体废物处置库。 本文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测绘及勘探工作,查明了工程区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及边坡所在山体的基本地质条件;通过对滑坡区地质背景条件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工程实际,对滑坡成因机理、诱发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文中以微地貌、变形破坏迹象及滑坡物质组成特征的差异性为依据,对滑坡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以此为基础,对该滑坡的现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滑坡以后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变形机理进行预测评价。文中重点就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所确定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对该滑坡进行渗流场模拟分析,主要针对地下水位在暴雨工况下的变化情况,采用三维数值计算和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滑坡整体、分区及局部的稳定性;依据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所得,并根据滑坡各区失稳破坏方式、规模及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建议。 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1)查明了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根据工程区变形破坏特征,物质组成、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 (2)根据边坡变形破坏迹象,结合滑坡的体结构特征,采用工程地质分析,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变形破坏的机制和模式分析,提出了滑坡成因机制; (3)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区研究,并根据该区灾害体的破坏特征、变形情况、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处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