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的抗撞性是衡量汽车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加强汽车碰撞的安全性,就要尽量减小乘坐室在碰撞过程中的变形,因此有必要对车身的主要吸能部件进行研究。单帽型与双帽型薄壁梁由于具有吸能性好,变形模式可控,利于轻量化等优点,已经成为车身结构中的重要吸能部件。在汽车的概念设计阶段中引入对车身抗撞性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车身的概念模型是对车身详细模型的高度简化,所以本文对单帽型与双帽型薄壁梁塑性变形特性简化方法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各章的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介绍了本文研究工作的工程背景和意义,并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2章,对薄壁梁轴向压溃基本褶皱单元模型和矩形截面薄壁梁弯曲变形简化模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研究。这两种模型因其准确性和可拓展性,已被很多研究人员应用和改进。本文的研究工作也借鉴了该两种模型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第3章,针对单帽型和双帽型薄壁梁轴向压溃变形的简化模型进行了讨论。对双室双帽型薄壁梁中加强板在压溃中的变形过程进行了研究,进而在双帽型薄壁梁轴向压溃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双室双帽型梁的压溃简化模型,并对以上三种薄壁梁简化模型的理论公式做了对比研究。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单帽、双帽和双室双帽型薄壁梁在碰撞过程中的压溃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验证了三种薄壁梁压溃变形简化模型的准确性。最后从有限元模拟结果和简化模型的理论公式两方面比较了这三种薄壁梁的抗撞性;第4章,在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单帽型与双帽型薄壁梁弯曲变形模式,指出了单帽型薄壁梁变形模式与矩形截面梁变形模式的相似性。本文对弯曲变形模式较复杂的双帽型薄壁梁提出了一种简化模型,得到了该模型中弯矩与塑性转角的关系。最后,本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双帽S型薄壁梁塑性弯曲变形过程,一方面验证了本章提出的双帽型薄壁梁弯曲变形简化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该简化模型的实际应用。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