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冒犯事件不可避免,而人际宽恕可以缓解冲突、化解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宽恕感是指原谅别人且心安的情感,属于人际情感的一部分。全国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宽恕感得分在人际情感中排名倒数第一,说明中国大学生宽恕感总体水平相对较低,亟待提高。从受害者视角出发,感恩感和宽恕感的正相关已经得到了理论层面的支持,特质感恩感得分高的大学生其特质宽恕感得分也较高,但这一结论主要基于问卷调查,缺少实证支持;就冒犯的关系情境而言,亲密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也是人际宽恕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感恩感和人际宽恕的关系是否会受到亲密关系的影响呢?本研究从实证角度出发,旨在考察感恩感(特质感恩感、状态感恩感)和亲密关系对大学生人际宽恕的共同影响,包括以下三个研究:研究一从行为层面考察了特质感恩感和亲密关系对大学生人际宽恕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宽恕意向的影响;研究二进一步从脑电层面结合ERP技术考察了特质感恩感和亲密关系对大学生人际宽恕信息加工时电生理反应的影响,以求对研究一中宽恕行为外在表现和内在意向的结果做进一步的佐证;在日常生活中,感恩感多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称为状态感恩感,研究三从行为层面考察了状态感恩感和亲密关系对大学生人际宽恕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宽恕意向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高特质感恩感大学生相比于低特质感恩感大学生无论对亲密冒犯者还是陌生冒犯者,均选择了更低比例的高强度惩罚;(2)状态感恩感组相比于一般情绪组无论对亲密冒犯者还是陌生冒犯者,均选择了更低比例的高强度惩罚;(3)相比于陌生冒犯者,受害者均对亲密冒犯者选择了更低比例的高强度惩罚,表现出更高的内在宽恕意向;(4)高特质感恩感大学生和低特质感恩感大学生在选择惩罚强度和输赢结果反馈时的大脑电生理反应不同,具体表现在LPP和P300波幅上,具体而言,低特质感恩感大学生在选择惩罚强度时表现出更正的P300和LPP波幅,在输赢结果反馈时表现出更大的P300波幅;(5)受害者在对亲密、陌生冒犯者选择惩罚强度时的大脑电生理反应不同,具体表现在LPP波幅上,具体而言,受害者在对陌生冒犯者选择惩罚强度时表现出更正的LPP波幅。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感恩感和亲密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宽恕。其结果不仅在实证层面丰富了有关于大学生人际宽恕的研究,还为大学生人际宽恕的干预提供了启示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