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慢性肾衰竭并肾性骨病患者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为探索肾性骨病的中医药治疗途径打下基础。 方法: 1.慢性肾衰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病专业组1993年拟定标准制定;肾性骨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贝政平主编2001年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制定。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实用中医内科学》制定。 2.本组90例病人,均为湖北省中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门诊或住院病人。根据患者透析与否将其分为透析治疗组(以下简称为A组)和非透析治疗组(以下简称为B组),每组45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不使用α-D3及中草药制剂。同时A组加用透析治疗(常规血液透析,每周二次);B组予以肠道吸附剂(爱西特5#/次,口服,每日三次),补钙(钙尔奇-D600mg/次,口服,每日一次)。观察时间为6个月。 3.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定期填写临床观察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的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值;并于治疗前、后每两月检查患者的血钙(Ca)、血磷(P)、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值。 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运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1.0处理,其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和U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为无显著差异。 结果: 1.A、B两组治疗前iPTH值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治疗后血清iPTH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B组治疗后血清iPT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iPTH值组间比较,B组比A组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2.A组和B组在治疗后,血Ca较治疗前降低,血P较治疗前升高。两组在治疗2月时与治疗前比,血Ca、P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治疗4月时,两组之间血Ca值比较,A组较B组低,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两组之间血P值比较,A组较B组高,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治疗5月时,两组之间血Ca值比较,A组较B组低,有显著差异(P<0.051)。治疗六个月时,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两组治疗后BUN、Scr值都较治疗前降低。在治疗四个月时,A组BUN、Scr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六个月时,A组BUN、Scr值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六个月时,两组之间BUN、Scr值比较,A组较B组低,有显著差异(P<0.05)。 4.两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临床症状多数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A组治疗后骨痛、皮肤瘙痒、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