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属低纬度高原及其向南倾斜的斜坡地区,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繁多,是我国地质环境极为复杂的区域。而滇东、滇西在区域地壳稳定性、岩土体结构及地貌演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全省断裂活动十分强烈,明显地控制着云南地区的湖盆沉积、地貌形态、水系分布和地震活动。境内有大关—马边、小江、通海—石屏、中甸—大理、思茅—莱州、腾冲—耿马地震多发带,90%以上的M≥6级强震都集中发生在这6个地震带内。经全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计算评价,分为4个稳定区、2个次不稳定区、6个不稳定区。不良岩土体分布广。区域上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地方病等类型。其中,1999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1333.70km~2,占土地面积的36.88%,三级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61351.27km~2。全省岩石裸露率大于70%的石漠化土地面积约为8470.4km~2,占国土面积的2.21%。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全省包括贵昆、成昆、昆河、广大及东川支线等480公里铁路、县道及其以上近3000多公里的公路受地质灾害危害和威胁。现状下有德钦北部、鸣音—期纳—宾川、元谋—东川—巧家—绥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沿岸及盈江—梁河四个崩塌、滑坡、泥石流极强活动区、贡山—永平—元阳、盐津—镇雄二个崩塌滑坡、泥石流强活动区和若干中度、轻度活动区。 国际大通道建设区域环境地质受到自然地质环境及工程活动的作用。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是:活动性断裂、地震带的地壳不稳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水土流失;地下岩溶塌陷、渗漏问题;基础岩体膨胀、胀缩土体、含盐层侵蚀变形和地下水的腐蚀危害;盆地软土问题;软弱岩体、碎裂、风化岩体稳定性较差;高寒地带公路、铁路建设的冻土冻融灾害问题;煤层瓦斯、涌水、地下采空区等隧道围岩不稳定问题;工程切坡、施工弃土及水库、湖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问题;航道险滩、暗礁问题;渠化工程、码头等库岸再造问题;以及机场建设中的不稳定地基及地下水腐蚀性问题;同时,随着大通道建设的实施和完成,城镇建设的调整、人群居落的变化和耕地分布及结构的调整组合,都可能造成局部环境地质问题的突出等等。经多元统计分析数值计算、综合评价结果,滇西北、滇西南地区交通密度较低,交通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弱,是环境地质状况好的区域;有主要高原湖泊分布区的,包括昆明、个旧、文山的滇东南区域,环境地质状况较好;大姚、楚雄、篙明及会泽、昭通一镇雄的区域,即滇中北部中生界红层和滇东北岩溶区,环境地质状况中等;而包括保山、德宏、大理、临沧的滇西地区及景东一墨江以东、双柏一石屏一河口以西及东川一寻甸一曲靖地段的滇中一滇东地区,环境地质状况较差。 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涉及全省区域,如何利用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赖于国际大通道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良性关系的建立。应本着对区域地质环境客观存在的科学认识原则、建设过程中环境效益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法制性(依法办事)原则、对大通道建设中环境地质的因地制宜及其可防治性原则。并且从组织管理、不同类型大通道、不同环境地质问题类型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最后,提出了建立国际大通道建设与环境地质良性关系的宏观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