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汪曾祺的作品无疑是一道独特风景。汪曾祺与中国二十世纪整个文学传统的纠葛关系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因其幼学深厚,诗画书法皆通,其八十年代小说中浓郁的明清笔记小说形态及儒者气息而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因其小说《受戒》对乃师沈从文《边城》的传承而被称为最后一位“京派传人”;但是其小说中的所描绘的底层市民生活以及所含的活泼的口语化语言让人想起民间文学的某些特性,而他与赵树理及老舍的关系密切也是众人皆知的事。这些文化因子在汪曾祺的身上汇集、融合、发酵之后,在90年代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汪曾祺热”。随着对汪曾祺作品的关注日益加强,有些佚文也纷纷被挖掘考证出来,本文从汪曾祺的最新挖掘的佚文出发,通过宏观考察和细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佚文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深入分析了佚文的风格特点和演变情况,探讨了汪曾祺创作个性的形成动机,对汪曾祺佚文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归纳总结。前言部分对汪曾祺其人和创作情况以及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界定、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明确了该选题的研究方法、价值和意义。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将已经搜集到的40余篇佚文的现状以图表的形式做出详细的介绍,并对佚文进行了分类:书写少男少女纯真情怀、表现热闹熙攘的世俗民间、抒发个人心情及思想见解和其他等四类,通过现状及分类对现有的佚文呈现出的特点做出总结:佚文一是文体多样,二是佚文内容丰富,三是佚文创作手法多变,四是佚文创作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等,总而言之,佚文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汪曾祺的佚文创作特色表现为三点:一是佚文中有浓郁的儒道之学的痕迹,受儒学入世精神和审美风格的影响,呈现出雅致和凡俗并重的局面;二是汪曾祺本人性格平和随意,文如其人,创作也有一种疏淡清香,作为一个擅长丹青的画家,汪曾祺将绘画的笔法也融入到了创作中去,使作品中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擅长使用意象和色彩,使文本呈现出缤纷的画面感,另一方面,作家本人的诗意反映文本创作中去,使文本中也有了隐逸潇洒的诗意感。三是汪曾祺的佚文具有独特性,在形式上,具有现代派创作技巧的尝试,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美雅致;在内容上既有花鸟鱼虫“言志派”小品文的清新精致,又有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同时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精华,在体现人的异化和揭发人类生存困境上也有所表现。对佚文呈现多元化的原因进行了探索。环境对人格构建、创作风格有深远的影响,汪曾祺生长在一个相对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到家庭的多方面影响,童年的早期经验对他日后文学创作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治学精神和培养熏染,进一步对汪曾祺创作的成熟定型产生影响。汪曾祺受老师沈从文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汪曾祺从简单的临摹到形成自己的风格,经过了一段打磨和沉淀的时间。虽然40年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历史时期,但是汪曾祺并没有完全受到时代思潮和政治指向的影响,而是以一个从容的文学坚守者的形象出现文学史中。最后,本文阐释了汪曾祺佚文在其整体创作中的意义。这些佚文的发现对于全面了解汪曾祺和汪曾祺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史料与作家作品研究的补充和完善,在综合把握汪曾祺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续接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本篇论文主要就以上四个部分对汪曾祺的佚文做出了具体的论述,希望通过相对系统的分析和比较充分的文本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汪曾祺佚文研究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对更加深入地研究汪曾祺及其创作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