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2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对于国家管理方面的政治哲学思想较为丰富,不仅提出了礼法并用的治国手法,而且对民众地位和国家改革等方面的思想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政治哲学的中心问题为如何实现富国强兵,强调民本是为了奠定富国强兵的基础,礼法并用是要确立富国强兵的基本方略,而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思想则是实现其富国强兵目的的具体实践。这些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管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成。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齐文化的影响和诸子百家的影响分别是《管子》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需求、文化基础和学术氛围。第二部分,分析了《管子》“政之所行,在顺民心”的民本论思想。《管子》认为民为国家之本,因此首先要爱民,包括藏富于民和教民;其次要利民,特别是要救济贫困,扶持弱势。第三部分,论述了《管子》“君人者制人,臣人者守信”的礼法论思想。《管子》一方面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必须重视礼制和道德的教化;另一方面,要“以法治国”,在政治实践中,实行“礼法合一”。第四部分,论述《管子》的社会变革思想。《管子》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实行改革,这既是其常变论的体现,也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具体践行。第五部分,阐发《管子》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局限及当代启示。《管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但其民本论、四维说及变革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晚明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走向没落。面对朱子学支离拘滞和王学末流谈空说玄尽显,为了重建儒家道德思想,高攀龙倡导正人心、正学术、正政事、以期拯末世之乱,
本文对法哲学语境及其中国意义进行了分析。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一个深刻的历史转型过程之中。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是这一转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