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透水区域所占的面积比例越来越低,尤其是盲目追求宽马路、大街坊的“新城”模式,使得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更加不合理,从而加剧了个体机动化出行的趋势,致使越来越多的小汽车涌入城市街区,在加剧道路交通拥堵的同时,也导致了水环境污染和公共健康危机。 道路作为城市的主要下垫面,在降雨径流的冲刷下,它使遗留在路面上的SS、重金属、有机物和PAHs等许多污染物质直接随着道路降雨径流的冲刷进入受纳水体,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重和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随着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降雨径流污染日益严重,为此,深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与降雨径流污染之间的关系,对于控制和管理城市面源污染,同时对城市内河水质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的控规管理单元划分,选取杭州市文新、塘北、翠苑、古荡、朝晖、大关和拱宸桥7个控规管理单元,在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绘制出7个研究单元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选取路网密度、非交通性道路网密度、交通性道路公交站点密度、非交通性道路公交站点密度、商住比和非交通性道路沿街商铺长度比等6个指标来表征研究单元的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同时对所研究的各个单元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共6场降雨的初期径流水质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选取SS(悬浮固体浓度)、CODCr(重铬酸盐指数)、TN(总氮)和Pb(铅)四个指标来表征降雨初期径流的污染状况,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格局指标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土地利用格局对水环境影响的机理与机制,探讨城市道路交通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可能途径与策略,以期为研究与治理城市道路径流污染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本研究所涉及的7个单元道路初期径流水质中,除拱宸桥单元径流水质相对较好外,其他单元均超过劣Ⅴ类水标准,径流水质较差。 (2)道路初期径流主要污染物除了TN主要来自于大气沉降外,其它污染物均来自于道路径流,且污染物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通过有效的去除SS能减轻道路初期径流污染。 (3)非交通性道路公交站点密度与水质指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非交通性道路公交站点密度的提高,对于改善道路径流水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以后的规划编制中应优先考虑将公交站点更多的设置在非交通性道路上,促使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4)高密度路网能够有效的分散车流,缓解径流污染,尤其是通而不畅的非交通性道路网,能够提高单元内部区域可达性,有效抑制机动车的使用频次,为步行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 (5)均衡的商住比和非交通性道路沿街商铺长度比,能够实现区域的职住均衡,减少跨区通勤交通,促使居民就近购物和就业,缓解道路交通压力,降低径流水质中污染物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