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广州的城市空间显着扩展,许多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传统乡村聚落,先后经历外缘区、内缘区、建成区等多个区位的变化过程,最终成为建成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有些传统聚落完全湮灭在现代城市空间之中,而有些则因“城中村”问题等正面临或即将面临着被拆迁、重建或改造的命运。然而,广州作为岭南地区的首要城市,传承延续岭南文化是其城市发展建设中所必须重视的内容,而在那些位于城市边缘的乡村聚落中蕴含着可能成为城市文化一部分的、丰富的传统聚落文化,对进一步增强广州城市文化的自明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较少系统考虑传统乡村聚落在纳入城市空间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延续方面的目标和措施,导致有价值的乡村聚落文化已无法再自然地发展与延续,产生了断层。从空间载体角度来保障传统乡村聚落文化的延续,是当前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广州城市边缘传统乡村聚落文化延续为目标,从聚落传统文化延续的空间条件与要求为研究角度,运用城市规划、建筑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广州城市边缘聚落的发展历程实例,通过分析聚落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延续的影响因素以及所需要的空间条件等,分析现有空间演替方式及其对文化延续的适应性,总结、归纳提出几种适用的空间路径,为广州地区城市边缘传统乡村聚落文化在城市化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延续,提供在相关规划与建设探索实践可资借鉴的思路、策略和基本方法。本文取得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传统乡村聚落文化、特别是有价值的聚落文化,不应因城市化而停滞、甚至灭失,必须利用和创造必要的空间承载条件,使之在城市空间环境中能够以适宜和可行的方式,得以更大程度上的延续。2、通过分析、归纳广州城市边缘传统聚落文化承载方式及其空间需求发现,在“人”、“事”、“物”三个方面影响因素中,“物”中的空间环境,是传统聚落文化延续的必要空间载体,也是“人”与“事”在产生和延续文化过程中的纽带和载体;应从“物”的方面切入,为文化延续提供适宜和可能的空间条件,并通过“人”和“事”,使传统聚落文化的真正内涵得以延续。3、广州城市边缘传统聚落的空间演替方式主要有不变、渐变、突变三种,而对于文化延续的目标来说,不变与渐变是较为适应的方式,突变方式容易造成文化延续的断层。4、城市边缘聚落的空间发展路径,由分阶段地的不同的空间演替方式组成,不同演替方式所经历的程度、时间长短不同,对沿着整个路径演化的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基于文化延续的目的,需要结合特定聚落的既有条件,对各阶段的演替方式加以合理控制和把握,进而构成适宜的空间路径。5、就广州城市边缘传统聚落不同的现状和不同的文化延续目标,应有相异的可行路径,但每条路径都应包括总体策略、技术(规划、设计手段)、管理执行、民众参与等方面的内容。6、广州城市边缘传统聚落文化延续的空间条件营造,须以有效执行和监管及公众参与予以实施保障;台湾关于社区总体营造、特别是公众参与方面的相关方法,可供广州延续城市边缘传统聚落文化的实施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