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台湾高等教育的辩学模式变革与发展进行了探讨。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有何期待?要他们能在学术的殿堂追求真理、有为有守,出而移风易俗,领导并开创社会福祉提供服务。如果知识分子被物质化、世俗化、唯利是图,常会引致社会大众的批判。当今社会,大学生首先明辨是非、分清善恶、亲良师、取贤友,见贤思齐,斯堪成「国之菁英」,面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有正确思维,去折冲、取舍,孰优孰劣,孰适于已,端须博习亲师、论学取友。
台湾高等教育近十年发展,大学一百六十余所林立饱和,空前发展,面对最大冲击以培养国民小学师资的师范院校为最。师资培育法的颁行,各大学均可选设师培学程「人人可为人师」,加上少子化冲击,使得师资供需失衡,过去以师资培育为唯一办学宗旨的师范院校,面临改制、转型或整并的决择,可说危机重重,处见转机。师范院校势必要适应此波大学的发展,做出因应变革,以台中教育大学为例,检视台中教育大学如何因应,解决转型後面对的机会和困境,掌握本质在转型中的弱势和优势,解决转型可能带来的矛盾和冲突,近而建立特色,成为教学卓越大学。以师院和铭传大学转型的具体经验对照大学的变迁与发展,尚有俾益大学之角色定位,秉持「教育救国」之襟怀,思大学之使命,利於国强民富之境长治而久安。教育是大学的使命,研究是大学的灵魂,探究真理实事求是,要本土与国际,专业与通识平衡,科学要注入人文,成为自立、均衡、纯净的卓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