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对我的学位作品《孤独的驼羔》(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而进行的分析论述。论文第一章是有关《孤独的驼羔》创作思维问题的阐释与论述。我在接受了十余年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回顾童年在内蒙古所接受的民间音乐感染与熏陶,又在偶然间听闻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古老民歌《孤独的白驼羔》的动人故事与悠长感人曲调,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作曲观念技法的有机融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并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和对这部作品创作思维与作曲技法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研究论述的学位论文。第二章是对作品创作技法方面展开的分析研究。包括作品音乐素材、音高组织的形态与延展、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音色音响结构,以及作品整体与次级结构等问题。《孤独的驼羔》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古老民歌《孤独的白驼羔》主题作为作品音高组织的基本素材,力图在保持原民歌的悠长气息、交织在旋律中的“诺古拉”、多声部“潮尔”以及说书调“乌力格尔”等基础上,使作品焕发出“旧曲新唱”的生机。在音色音响布局上,我采用了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协奏的形式,努力发掘大提琴在某些方面和马头琴音色相近但色彩与变现力又更为丰富多变的特点;同时也注意充分发挥管弦乐队的音响特征,以及它与独奏乐器的相互关系问题。而作品的结构,虽采用了西方传统的协奏曲形式,但在总体结构上仅安排了两个乐章,并在布局上突破了协奏曲第一乐章往往采用奏鸣曲式的规范,而借鉴运用了多部并列的慢板乐章形式;在具有炫技和联结双重功能的大提琴华彩乐段之后进入的第二乐章,则是吸收借鉴蒙古族说唱调而写作的快板乐章,乐曲在越来越趋于紧密的节奏中达到高潮并结束全曲。期待并且相信,自己在这部学位作品的创作及其相关学位论文写作中所进行的分析研究,能够在我今后的专业学习发展中,发挥深远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