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迅速增加,作为社会终端消费的基本单元,居民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越来越不容忽视。中原经济区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同时经济的持续发展也需要通过消费需求拉动,客观上能源需求的增加与碳减排的要求形成矛盾。近年来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研究逐渐涌现,但对于居民消费模式对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影响的定量化研究有待加强。本文希望通过“唤醒居民低碳消费意识—影响企业产品与服务供给—企业提升环保技术—提供绿色清洁产品—形成全社会低碳发展”的思路,着重从居民消费模式和企业科技创新两个层面分析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减少碳排放的对策建议。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通过自然断裂法、空间自相关和重心转移等方法和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从中原经济区尺度来看,2002—2014年,总体上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各阶段有所差异,2002—2004年处于快速下降阶段,2004—2007年和2010—2012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07—2010和2012—2014年处于平稳上升阶段。消费结构方面,以食品和居住消费引致的碳排放占主导地位,“衣、食、住”等生存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较快,而“交通、教育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碳排放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较慢。从省辖市尺度来看,菏泽、周口等城镇人口增长较快的省辖市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增长较快,而晋城市、亳州市、宿州市等资源型城市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量及人均碳排放量均增长较快。(2)从空间分异格局来看,2002—2014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总量呈现由东高西低向中心低外围高的格局演变,人均碳排放量呈现由北高南低向东西高中部低的格局演变,中部由北向南低人均碳排放区和较低人均碳排放区交错分布;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2002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人均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差异明显的特征,西北半壁以扩散型区域、极化型区域和过渡型区域组成,东南半壁以低速增长型区域为主。2014年,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低速增长型区域、过渡型区域、极化型区域和扩散型区域,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从重心转移来看,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重心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北部的郑州市、新乡市和开封市,重心移动轨迹以南北向为主。人均碳排放重心整体上位于碳排放重心的西北方向,南北移动程度大于东西移动程度。(3)居民收入水平、碳排放强度、消费结构是影响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表明消费模式转变和技术创新对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其中,收入水平提高对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是降低中原经济区各省辖市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本省辖市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相邻省辖市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影响不大;以“食、行”为主的消费结构依然是高碳排放的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影响会呈现由负向影响向正向影响的转变;人口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降低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4)根据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间接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政府完善消费政策,净化消费环境、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三个方面提出碳减排的政策建议,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三个主体相互影响、循环作用,最终建立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企业生产清洁产品,居民形成低碳消费观念,从而形成全社会低碳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