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菲利普·K·迪克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科幻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互为映照的人类与仿生人人物形象,探讨了人类的主体身份危机与人机身份界限,以及人类身份建构等一系列问题,涉及资本社会批判、宗教复魅、技术伦理和身份政治等诸多领域。这是一部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身份重构具有超前问题意识与丰富对话性的经典之作。在作品设定的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机器(仿生人)所构成的关系框架中,人类的主体身份危机日渐严峻:动物商品拜物教的盛行使人被消费异化;电视节目《老友巴斯特》的文化工业以祛魅的名义,对人进行意识形态驯化;由于工具理性的失控,环境中“基皮化”的熵增现象加速,威胁到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未来,默瑟教则强调对生命“移情”来对抗“基皮化”;仿生人与情绪调节器的出现,使得人类主体性地位和人之为人的“灵晕”从内部消解。这一切使人工智能时代人的身份认同,面临不可避免的冲击和重组。身份危机与身份重构是小说的主题与核心,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如何处理与仿生人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个体身份重构?小说通过对人类与仿生人两大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回答了上述问题。人类形象系列中,里克、菲尔·雷施、伊西多尔面临着身份危机与重构,他们对仿生人身份认知的不同态度及其与仿生人互动的强烈对比,呈现出人类个体身份重构的多元路径。主角里克对待仿生人身份的观念是流变的,但他始终遵循恒一的人性标准;雷施把守着人机身份的界限,以人类安全的后果论作为其道德标准;伊西多尔作为智力退化的特障人,始终认为人类与仿生人之间存在有机情感联系。仿生人系列形象塑造,同样是小说的重点甚或亮点。蕾切尔尝试用爱意来化解主角对仿生人的敌意,是人类与仿生人之间的调停者;勒夫特执着于追求人性与艺术,试图以此习得情感成为人类;罗伊则放弃模仿人类,试图建构仿生人主体身份。这两组六位互为映照的人类与仿生人形象,最终超越了简单人类与仿生人二元对立,共同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身份建构,提供了多元共生的选择路径和开放包容的伦理经验。这也是一个具有后人类中心论或后人文主义意味的时代课题。本文还将迪克的科幻小说与一般科幻小说进行区分,探讨迪克如何在其作品中打破科学理性的独白性地位,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妙刻画,将生活世界的复杂性伦理讨论带进科幻文学中。论文挖掘了小说中潜藏的思想富矿,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机器人学乃至物理学等跨学科理论,分析迪克对宗教、伦理、科技以及身份政治的复杂态度,为当下因科技发展而日趋复杂化的伦理势态提供一些迪克式的言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