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它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连接点和传送点。自1995年起,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并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均出现了问题。对于如何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才能有效的达到最终目标这一方面来说,选择合适的中介目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利率市场化的主流趋势下,利率很有可能在日后替代货币供应量,担任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了检验市场利率(本文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市场利率)是否能够有效反映货币当局的政策取向,是否在政策制定时候应当将汇率因素纳入考虑,从而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泰勒规则加以变形,并加入汇率变量,提出扩展性泰勒模型,并采集1998年至2009年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同业拆借利率、CPI指数、GDP数据、汇率等,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传统的泰勒模型中考虑经济开放环境下汇率变动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加入汇率变量;第二,放弃传统泰勒规则中设定的实际均衡利率为2%,目标通货膨胀率为2%的标准结构,依据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假设;第三,在通货膨胀率缺口系数以及产出缺口系数计算方面,不采用传统泰勒方程设定a=β=0.5的固定值,而是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的方式得到;第四,在对得出的中国的泰勒型规则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结合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分析,而不仅仅考虑常规的经济理论。第五,在对泰勒规则对中国货币政策进行实证检验时,分别采用了一般的泰勒规则模型和纳入实际有效汇率因素的泰勒规则模型对泰勒规则在中国的运用情况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纳入汇率因素的泰勒规则对货币政策的拟合效果更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货币政策目标,通过对考虑汇率因素的扩展性泰勒模型实证检验,表明该利率可以反映并解释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可以采用考虑汇率因素的扩展性泰勒规则利率值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进而得出利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充当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以及操作工具的结论。1.本文以中国宏观经济状况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考虑实际有效汇率因素的扩展型泰勒规则模型,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从中国货币政策的利率对产出缺口的敏感性来看,调整系数超过传统的规则值,表明我国的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更倾向于其促进实际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第二,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敏感性来看,虽然利率与通货膨胀的变动方向一致,符合实际经济情况,但是由于利率的变动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的变动幅度,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是不稳定的,这可能由于中国的利率未完全市场化所引起;第三,政策对产出缺口显著敏感,且远远大于传统的泰勒规则标准值。第四,实际有效汇率和利率存在同向变动关系,汇率可以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一个参考因素。第五,产出缺口系数远高于泰勒规则值,表明央行在政策制定时较多的考虑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第六,加入有效实际汇率后的泰勒规则,对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的货币政策的拟合度更高。说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情况纳入其中进行考虑,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实证检验,本文认为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主要政策目标,将实际有效汇率因素纳入扩展性泰勒模型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构建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反映并解释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并将其作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货币当局在实施货币政策以及相关宏观分析时应当充分重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因素。尽管模型检验的结论支持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能够反映出我国货币当局的政策取向,但是要将该规则的全面推行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以利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不稳定的,利率变动,以名义利率的变动作为操作目标只会加剧经济的波动;第二,文章中采用的市场利率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但在西方国家中,主流的基准利率应为存贷款利率,而中国的存贷款利率尚未完全放开,这对泰勒规则的全面运用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中国今后要利率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相应政策建议:第一,需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央行的独立性,从而有效提高利率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效果;第二,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传到效率;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这也是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情况真正的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