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台湾文坛的重量级作家,骆以军以瑰丽遐思和生花妙笔,给读者接连不断、层出不穷的惊喜。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对“故事”、“话语”和“叙述行为”的划分,综合考察骆以军小说创作中相对统一的元素,探讨骆以军小说的主题形态与叙事艺术。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对骆以军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生死格局”“身份流离”“经验匮乏”“边缘思考”等主题进行了归纳和剖析。这类主题既折射出台湾外省第二代最深切的“无父”、“无历史”的处境,也反映出了与整个后现代化的信息时代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些主题或者分别集中地表现在同一文本中,或是在不同作品之间形成相互交错和融合。第二章着重分析骆以军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小说作品的情节发展必然包含时间过程,构成情节的事件本身又固有着空间场景。作者对故事空间的选择、对事件时序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定故事情节的发展,影响作品主题意义的呈现。骆以军改变时序,调整故事发生、延缓、甚至停滞的节点,将不相干的生活碎片拼贴一处;同时,娴熟地隔断故事空间,破坏潜在的故事线索,将整个情节脉络布置成迷宫。他通过故事文本的时空设置,构筑出圆周型循环的时空观。这种时空观堪称当代台湾社会的缩影,反映出他对这个消费至上、信息爆炸的时代的认识与思考。第三章探讨了骆以军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和声音问题。在创作中,骆以军或让“骆以军”亲自现身于文本之中,或交叉使用第一人称和与第三人称叙事,或直接运用元小说叙述策略,将“叙述行为”呈现给读者,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验匮乏”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了有益探索。骆以军热爱讲故事,但并不沉迷于讲故事本身,他更看重用故事表达思想、折射时代、思考人的存在处境。面对自身的“经验匮乏”,他巧妙地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和叙述艺术,利用有限的人生经验和深入的人生思考,拓宽了自己艺术表达的空间,并已逐渐建构出了自身所独有的书写体系的雏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台湾文学的创作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