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尺度InSAR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y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群的快速扩张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消耗着地下资源如地下水、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使得开采区域地表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进而发生持续性、周期性、复杂性的沉降。此外,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繁杂多样,存在着三级地势阶梯,各类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冰川移动等不断发生且都伴随着地表形变。城市地表沉降和其他地质灾害威胁着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对社会的治安管理带来挑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阻扰。大空间尺度下地表形变信息的常态化、智能化监测是评估和预防地表沉降、地质灾害危害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需求。近年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得到广泛的关注且不断发展,从传统D-InSAR技术快速过渡到时序InSAR技术,实现对关注区域的长时序、高精度形变监测,为大陆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相关领域和方向的发展也促进了SAR卫星和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星座、多模式成为了SAR卫星发展趋势。2014年Sentinel-1 A/B宽幅数据对用户的免费开放标志着SAR进入大数据时代,为大陆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撑。近年来各国学者在大陆尺度地表形变监测的应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大陆尺度地表形变做出贡献,随监测范围的扩大和处理数据量的增大,大陆尺度下的地表形变监测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本文围绕中国大陆尺度下Sentinel-1数据InSAR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提升大陆尺度地表形变监测的能力和可靠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工作如下:(1)本文基于相干像素和分布式像素的提取与联合处理提出了自适应相干分布式像素InSAR技术,解决了相干像素技术在非城镇区中高精度地表参数反演目标数量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大陆尺度下、多种地表散射特性下的地表形变的高精度、快速反演,为分布式散射体的多视快速处理提供了思路。首先对传统的相干像素技术的处理方法进行描述,通过实验整理出相干像素技术和分布式散射体InSAR技术的局限性。围绕其局限性提出自适应相干分布式像素(Adaptive Coherent Distributed Pixel,ACDP)InSAR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双层检测窗口提取多视下的候选分布式像素(Distributed Scattering Pixel,DSP)以及候选像素的同质像素簇,再根据同质像素簇群对分布式像素进行相干估计。在相位优化时,以基于特征分解的最大似然估计器的干涉相位结果作为相位三角算法(Phase Triangulation Algorithm,PTA)相位估计方法的初始值以提升相位估计的速度和精度。最终将DSP与相干像素相结合通过建网解算反演地表形变参数,达到增加监测点和提升算法适用范围的目的。以中国西南山区和青藏高原日喀则局部区域为实验区,结果表明:监测点密度增加约5-10倍,相位质量得到改善,自适应相干分布式像素InSAR结果与水准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5.45毫米/年,误差约为最大观测量的9.2%,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适用性、可靠性。(2)本文基于Sentinel-1数据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大陆尺度下的非线性形变提取的方法并基于序贯平差思想提出渐进式相干分布式像素InSAR技术,解决了新增SAR数据后需对流程进行回溯从而导致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新增数据的快速处理并为大陆尺度下近实时地表形变监测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非线性形变提取作为时序InSAR技术新增数据快速处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基于Sentinel-1数据的数据特征,提出一种适用于Sentinel-1数据的大陆尺度非线性地表形变序列反演方法,对该算法重要步骤:离散相干目标插值、空间相位解缠、趋势相位估计、相位基准矫正、加权奇异值分解、大气相位估计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利用Sentinel-1数据进行了实验分析。对序贯平差思想进行简述并对序贯估计器和渐进SBAS处理技术进行总结,基于序贯思想的提出一种渐进式相干分布式像素时序InSAR处理方法。将时序InSAR技术分为线性形变解算和形变量序列解算这两个处理模块,分别对这两个模块中新增数据快速处理的方法进行研究,最终组成一套适用于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InSAR技术的新增数据处理方法,通过Sentinel-1数据对新增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渐进式ACDP和ACDP的均方根误差为±3.5mm且渐进式ACDP新增数据的处理速度是ACDP的4.5倍,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3)本文基于相邻Sentinel-1图幅中重叠区内同名点间双层三角网的建立,解决了相邻SAR图幅坐标系、InSAR基准不统一的问题;基于对基准控制区的划分和基准控制网的建立,解决了大陆尺度下多个SAR图幅的InSAR基准不统一问题,初步实现了大陆尺度下InSAR基准的控制,为大陆尺度下的InSAR后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InSAR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传统基准矫正处理方法的梳理,说明了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必要性。基于坐标转换参数的多项式拟合对InSAR结果进行地理编码,在地理编码精度验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同名点搜索的方法并针对数据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Sentinel-1数据重叠区同名点快速搜索的方案。在获取同名点后,对同名点进行三维的双层三角网构建,在水平网中可以进行几何基准矫正并检查解算结果的可靠性,在垂直向网络中计算相邻图幅(Frame)的InSAR基准矫正值。以中国为例,将中国境内的368个Frame编号并进行了空间分析,为防止基准矫正过程中误差的传递,基于空间区域关系将全国Frame分为多个拥有主基准的基准统一区。在每个基准控制区内通过选取主基准影像对其他图幅的InSAR结果进行第一次基准矫正。对全国的基准控制区建立三角网,通过加权最小二乘获取每个基准控制区的整体平差值,以矫正和控制国家尺度下的InSAR基准。(4)本文基于数据统计、建检索库、自适应参数提取等方法解决了时序InSAR处理过程中需人为干预的问题,实现了时序InSAR的无监督自动化处理,为大陆尺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提供便利。用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项目的超算系统对2020年中国覆盖范围内的Sentinel-1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空间分析对全国地表沉降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时序InSAR处理中人机交互关键步骤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建检索库、自适应参数提取等方法实现InSAR的自动化处理。通过建立存储计算一体化结构,自动从存储空间将SAR数据转于计算平台中;通过自适应参数设置获取最优干涉组合;利用平均相干系数的统计结果选取合适的相干目标;通过三角网边的相干性统计设置筛选边的阈值;通过多尺度检索方法自动选取解算参考点;通过数据统计实现对结果质量的初步检核。保证无监督的、健壮的处理SAR数据,以适应处理链的高复杂性。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项目的超算系统上部署InSAR处理模块,实现对2020年全国Sentinel-1数据的InSAR自动化处理。在对解算的结果进行后处理后,收集多源空间数据对全国沉降进行统计与分析。
其他文献
在大中型水闸工程的精细化管理中,要求在设计阶段均要进行重要细小结构的破坏分析,模型构建也随之越来越复杂。为便于模型调试,提出一套基于三维参数化模型的水利工程设计体系。分析了参数化建模的关键技术,结合红山窑水利枢纽工程,探讨了各专业的参数化协同设计方式及应用模型优化土方平衡、交通道路等设计方案。
期刊
<正>猫科动物是陆生食肉目动物中一个高度特化的类群,从身体结构到生活习性都高度适应于以捕食猎物为主的生活方式(Johnsonetal,2006;Kitchener et al, 2017)。野生猫科动物栖息于多种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都处于其所在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的上层,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功能(Ripple et al, 2014)。大型猫科动物(通常指豹亚科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
期刊
近年来,全球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是综合性、层次性和地域性空间问题分析的基础数据,对实现地表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的配置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日趋完善,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已成为土地资源调查的重
学位
进入本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全球或国家尺度发生了显著的植被“变绿”趋势。然而全球仍然存在一些陆地生态系统被认为是生态系统脆弱区和生态恢复优先区,成为研究全球植被与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喀斯特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旱地+山地”二元生态结构,具有土层浅薄、水土保持能力差、植被难以恢复等特点,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多重影响下极易发生生态退化,是一种碳汇潜力大、生态价值高却又及
学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是植被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光耗散途径,能够有效地指示光合状态,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植被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的估算。当前大部分基于SIF的GPP估算模型都存在明显局限性,通常在非胁迫自然光照条件下,基于经验统计关系和过程模型模拟,或仅考虑C3和C4
学位
视觉定位是目前计算机视觉和摄影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在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的条件下提供米级的定位精度,是实现增强现实位姿计算的重要方法。但是视觉定位的性能对于光照变化极为敏感,在昼夜变化这种极端光照环境下,甚至不能工作,从而限制了增强现实的适用场景。近些年,出现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局部特征提取新方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训练学习产生的局部特征点相比于传统局部特征点,表现出了出色的昼夜匹配和昼夜
学位
环境减灾二号(Huanjing Jianzai,HJ-2)A、B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中规划的2颗光学卫星。它们已在2020年9月27日成功发射,以接替超期服役的环境一号A、B卫星。每个HJ-2卫星搭载了四个传感器,分别是16米相机、高光谱成像仪、红外相机和偏振扫描大气校正仪(Polarized Scanning Atmospheric Corrector
学位
城镇开发边界是近年来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工作,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城镇开发边界是一种控制城市扩张规模,遏制城市无序蔓延的管理工具,既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效力,又有协调城镇发展扩张的弹性引导作用。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对各级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运用新视野、新标准、新技术来实现未来城镇高品质集约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本研究选题来源于《监利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学位
甲烷(CH4)作为引起气候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之一,其对全球温室效应贡献的辐射强迫(增温潜能)约占所有温室气体的16%。目前遥感卫星观测以其观测范围广、观测统一稳定、获取数据精度高等诸多优势,已成为获取全球和区域大气CH4浓度数据的主要手段,能为全球和区域CH4排放以及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然而,由于观测的天气状况和卫星观测模式等限制条件的影响,卫星观测反演的大气CH4柱浓度(XCH4)数据在时空
学位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潮间带木本植物群落,对沿海的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红树林是全球最脆弱、最濒危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其分布的所有区域内都受到威胁。近年来,红树林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而科学有效的红树林监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重复周期短、限制条件少等特点,使得其在红树林监测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