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微创技术在椎间盘治疗方面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全内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近期疗效报道较多,优良率可达90%以上。而对于中、远期疗效的观察,则少有报道。本文对我院收治的相关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患者的中期疗效进行报道,为临床医生对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观察提供参考。方法:共收集了2013年3月~2014年4月间确诊病例54例。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连续硬膜外麻醉椎板间入路全脊柱内镜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其中男患34例,女患20例;腰4/5间盘突出23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31例;平均年龄44.2岁(20~67岁),均为单间隙突出。平均病程20.5个月(3个月~10年)。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ODI评分标准及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离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腰腿痛变化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分别进行评分。末次随访时按照Mac Nab评分标准对患者预后优良率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并进行了跟踪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4.36±1.30)分,离院时(2.50±0.96)分,术后3个月(1.52±0.70)分,术后6个月(0.74±0.60)分,术后12个月(0.54±0.81)分。离院时、术后3、6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与离院时相比、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评分:术前(7.50±0.89)分,离院时(2.21±0.61)分,术后3个月(1.34±0.54)分,术后6个月(0.16±0.35)分,术后12个月(0.12±0.38)分。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后3、6及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腿痛VAS评分与离院时相比、术后6个月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腿痛VAS评分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术前(73.5±9.8)分,术后3个月(25.5±5.2)分,术后6个月(14.2±3.2)分,术后12个月(12.4±4.5)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12.7±0.78)分,术后3个月(20.5±1.20)分,术后6个月(22.0±0.95)分,术后12个月(25.1±0.68)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Mac Nab评分:腰4/5椎间盘突出患者优12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91.3%;腰5/骶1椎间盘突出患者优31例,良2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达96.8%。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本组研究表明,椎板间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确切。统计结果显示,术后3、6、12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腰腿痛症状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之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基本趋于平稳。术后ODI评价显示,患者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各项功能障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之后趋于平稳。术后JOA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在主观症状、日常活动、临床体征及膀胱功能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Mac Nab评分显示术后患者总优良率均超过90%。此术式已逐渐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选择,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