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州模式”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期,通过城乡一体化破解城市与农村发展的“二元”结构,谋求城乡共生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内对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理论框架构建进行了不少的尝试和探索,但总体上模式构建角度创新性不足,深度仍有待提升。同时,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在全国各地摸索中推行,需要总结各种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而在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中,苏州城乡一体化正在成为极富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新品牌,在全国城乡一体化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具有选择推广的可能性。  全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即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整体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探讨,即论文的第二章。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现有城乡一体化典型模式的传统研究框架进行细致地梳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苏州模式”理论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苏州模式”的实证研究,即论文的第三、四、五、六章。分别围绕“苏州模式”的运行环境、动力机制、操作主体、运作平台展开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第四部分为“苏州模式”的绩效和可推广性分析,即论文的第七、八章。  全文的主要结论有:  作为一种城乡一体化发展典型,“苏州模式”是一个能够独立运行的有机整体,由运行环境系统、核心动力系统、操作主体系统、运作平台系统四部分构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文化、生态、政府创新环境等基础优势以及城乡发展中逐步显现的资源环境等的发展挑战,共同构筑了“苏州模式”的整体运行环境;苏州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以及政府的宏观引导推动,分别构成了“苏州模式”发展的基础动力、有效动力、现实动力以及持续性动力;苏州的“农民+自治组织”、“企业+经济组织”以及政府是苏州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自发性主体、市场性主体和自觉性主体;以建立增长空间管制体系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平台、以“三集中、三置换”为抓手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平台、以“三大合作”为载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平台、以配套改革先导区为载体的城乡一体化典型示范平台是“苏州模式”搭建的运作平台;“苏州模式”强调“根植苏州,体现国情,接轨国际”,其核心是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发展红利的优化共享,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其他文献
长沙地区夏季湿热且持续时间长,冬季湿冷,使得空调制冷和采暖成为建筑总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南方地区热舒适研究的对象多集中在自然通风建筑,且多为居住建筑,对集
现代生态住区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与环境之间形成有机组合的住区。它合理的安排了住区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它是将住区之中人、环境、建筑完美结合。现阶段,一系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具有特色古建筑、传统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的古镇被保存了下来。自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近年来,全世界各地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活稳定带来了极不利的影响。从这些灾害发生的情况来看,城市的整体防震减灾功能远远滞后于其发展的矛盾日益的突
随着我国高能耗、高技术的现代住宅快速发展,传统民居的生存无疑遭受巨大威胁。另外,个性鲜明且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仅凭民间工匠记忆与口述而无系统的研究记录,可能导致它不
工业化所导致的大规模化石能源燃料的燃烧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快速发展,是减排的重要单元和实施主体。低碳工业园区规划
本论文隶属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项目代码2006BAJ04AO2,同时结合导师建议后自选。   由于近代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个社会物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发展,将人类的物欲推向极致
本文通过对湖南长沙地区基督教堂现状调研和分析,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教堂建设的成败之处,从多个角度对长沙地区基督教堂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提
当今社会,城市趋同化的现象十分明显,城市中的特色街区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丧失原有的色彩,有些地区在不断的改造中逐步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与周边地区相差无几,有些地区则由于
在我国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乡镇的经济水平和生活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区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如火如荼。但由于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水平、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