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中医对眩晕的治疗多以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为主,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眩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收集过去四年间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内五科病区眩晕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诊治方药、治疗效果等相关信息,运用《伤寒论》等文献有关六经辨证的理论对眩晕六经辨证分型的证候及四诊特征进行分析,初步总结六经辨证治疗眩晕患者的证候特点及辨证用药规律,为今后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于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的内五科病院住院,且均符合纳入标准的207例眩晕患者,根据设计好的临床证候观察表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出院西医诊断等病例资料进行整理,运用六经辨证理论对所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眩晕的临床六经辨证律规,进一步探讨眩晕的证治规律。结果: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1:2.18;发病年龄从28-90岁,平均64.78岁,其中60-79岁占51.2%;既往合并病史最多为颈椎病变,达63.8%;临床最常见的中医症状为精神疲倦(98.6%)、眠差(45.4%)、大便不调(41.5%)、颈肩酸痛(37.7%)、胸闷(36.2%);最常见的舌象为舌质淡(89.4%)、舌苔白(87%)、舌质暗(66.7%)、舌苔腻(65.2%);最常见的脉象为左脉弦(64.7%)、右脉弦(61.8%)、右脉滑(53.1%)、左脉滑(49.3%)。患者中辨证分型为单经证型者为199例,双经合病证型者为8例,其中少阴证最多,共147例,占71%。拆分后最常见的证型为少阴证(151例),其次为太阴证(31例)。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提示少阴证为一类,太阴证、太阳证、厥阴证聚为一类,少阳证、阳明证聚为一类。少阴证型用方最多为温氏奔豚汤,其次有用破格救心汤、温氏奔豚汤合破格救心汤、四逆汤等;太阴证多选用理中汤;太阳证多选用桂枝加葛根汤;其他证型多选用柴胡汤类方等。患者出院诊断中最多为颈性眩晕89个(43.0%),其次为高血压病45个(21.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1个(19.8%)。不同六经证型分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合并基础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性别、身高、体重、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的基本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短少气、头痛、心下痞硬、胃痛或腹痛、颈肩酸痛、舌质暗、左脉沉、右脉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疲倦、眠差、大便不调、胸闷、小便不调、恶心呕吐、心悸、肢体麻木、腰部酸痛、纳差、口苦、渴不欲饮、舌脉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分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分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后症状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中痊愈55例(26.6%),显效113例(54.6%),有效39例(18.8%),无效0例(0%)。结论:眩晕可见少阴病证、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太阳病证、少阳病证;其中少阴病证及太阴病证为眩晕的主要证型。根据眩晕的六经辨证证型,治疗选方上灵活多样,以温氏奔豚汤、破格救心汤、温氏奔豚汤合破格救心汤、理中汤为主要用方。运用六经辨证治疗眩晕的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