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最近几十年心理咨询在中国已经日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职业行为,针对心理咨询话语的研究,特别是在语篇分析领域从互动视角对其展开的全面系统探究则较为鲜见,须知心理咨询实现成功治愈的重要媒介是话语本身,也即学界常说的“话语治疗”(Per?kyl?et al.,2008)。本研究基于会话分析方法,关注通过会话话轮建构实现的治疗行为和具体的即时社会关系,对心理咨询这一机构语境下的社会互动结构作出全面而又实证的考量。论文的会话分析研究语料源自真实自然的汉语普通话心理咨询行为,包含27场心理咨询谈话中的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论文分析工具基于会话分析,如序列组织、话轮设计、话轮转换系统等,主要议题和研究结果如下:首先,论文全面考察了心理咨询话语的宏观组织结构,提出构成完整心理咨询行为的三大进程,分别是问题陈述、问题阐释和问题干预。研究发现咨询师和来访者均倾向于特定进程的启动和进程之间的过渡和转换。其次,心理咨询不同进程的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所完成的特定治疗行为最终取决于何种即时社会关系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论文进而发展完善了Stevanovic和Per?kyl?(2014)提出的情感、知识和道义三因素框架,用于解释即时社会关系导向中的人类互动三类秩序。然而,本研究并非简单地发展完善该三因素框架,基于实证语料观察,本研究发现在机构互动行为中,尤其是在心理咨询会话语境下,情感、知识和道义在即时社会关系架构中并非具有同等秩序,而是以序列形式呈现,并映射至三个进程。具体来说,情感突出表现于问题陈述阶段,知识主要实现于问题阐释阶段,道义则集中体现在问题干预阶段。再者,基于心理咨询不同进程的具体即时社会关系,论文指出每一进程的主要互动行为,如在问题陈述阶段,咨询师互动旨在实现情感融合,在问题阐释阶段,咨询师互动塑造的是专业知识权威,在问题干预阶段,咨询师意在执行道义权威。必须指出的是,不同阶段的主要互动表现是实现心理咨询行为的关键,也最终决定了心理咨询结果是否合意。互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序列组织和会话常规。论文通过对这两种途径的考察,对心理咨询互动中的序列范式和会话资源作了系统全面描述,范式建构和资源配置多数由咨询师主导,偶尔也由来访者主导。最后,论文还研究了心理咨询中的不对称关系。心理咨询机构特质决定了咨询师职业性和来访者普通性二者之间的单一不对称。然而本研究大量的心理咨询语料会话分析表明这种单一不对称带来的静态观并非心理咨询互动的本质。论文聚焦的是心理咨询话语的动态特质,关注相关话语进程即时社会关系背后的协商性和双向不对称关系,尤其是情感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本论文对于心理咨询话语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论文系统探究了心理咨询话语,建构了用于阐释该机构语类的情感、知识和道义三维观以及基于此的相关概念框架。同时,论文采用会话分析方法,对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运用的会话资源作了全面微观分析。研究将心理咨询过程明晰化,指出心理咨询体现了宏观结构、即时社会关系、序列组织和会话常规的交互作用。而这些因素正决定了心理咨询结果的合意程度。本研究揭示了会话话轮互动的内在源动力,即构成心理治愈的重要因素,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或许正因为本论文应该是会话分析领域对于心理咨询宏观结构的探索性研究,或许因为本论文对于心理咨询社会关系序列组织的开拓性尝试,我们应该唤起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学术领域。另外,论文也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其对于心理咨询会话资源的详尽分析必将促进心理咨询职业实践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