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原本脆弱的贫困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不管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灾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在灾后重建或者其后续行动下,如何继续开展灾区减贫工作,并将其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是现在或未来一段时期灾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点。这也涉及到灾区未来发展道路选择的问题上,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也是灾区亟需解决的问题。发展型社会政策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来源于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施的社会项目的分析和理论升华,并被一些发达国家借鉴,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倡导者如梅志里和吉登斯等人提出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社会政策,认为社会政策一样可以具有生产性,社会政策应和经济政策处于同等地位,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为人类谋取福祉。此外发展型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从中长期的角度来制定相关社会政策,通过提升人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进而挖掘人的潜能,扫清参与障碍,使人在个公平正义的环境下获取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最终实现自己,从而使整个经济社会得到共同的发展。本文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出发,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为切入点来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本文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综述进行梳理,分别是发展型社会政策、贫困概念和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的减贫研究等三个方而,通过梳理,掌握现有研究成果。其次,本文对现行的减贫政策进行回顾,具体集中在我国的扶贫开发历程及政策演变、现行农村扶贫方针与模式、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现行农村减贫政策的误区和现行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模式等五个方而。同时,主要论述发展型社会政策对贫困治理的影响和国际经验,为之后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应用到灾区贫困村提供借鉴。再次,根据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所掌握的情况,分析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状况及政策措施评估,包括灾区贫困村农户的基本情况、近一年的家庭收入和支出状况、近一年的家庭借贷状况、生产恢复情况、生活恢复情况、经济、生活条件变化情况和相关灾后重建政策措施评估。最后,在了解和掌握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恢复重建状况的基础上,论证发展型社会政策应用到灾区灾后重建和减贫的可行性,应用其理论和方法,本文提出具体的举措和建议,包括建设和完善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构建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消除贫困人口的参与屏障和增强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措施,本文希望通过这些分析来进一步探索新时期的灾区减贫机制,使灾区人民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