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视角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种崭新的叙述策略,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外文化冲撞下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从文化上说,西方先进儿童观的影响,“长者本位”到“幼者本位”伦理观的现代性转变,使儿童第一次有了“看”的权利;从叙述形式上看,在西方小说启发下,中国现代小说对传统全知视角的突破,是儿童视角小说出现的前提,而童话、儿童文学的大量译介,其中的儿童视角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起到了直接的样板作用;从创作心理上说,中国现代作家深挚的儿童情结对儿童视角的选择起到了内部促动作用。    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的审美意识决定了儿童视角具有混沌性、原生性、直观性、细节性等特点。叙述视角说到底只是作者和读者的眼睛,它起到的是“看”的作用,除了看之外,小说还有一个“看什么”的问题。中国现代儿童视角小说通过儿童的眼睛看到了两种世界:一种偏向于现实世界,另一种偏向于梦想世界。我认为,这与作家创作时的身份认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密切相关。作为“启蒙的文学”,作家以“战士”的身份,通过儿童视角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悲苦与黑暗。作为“文学的启蒙”,作家以“梦者”的身份,透过儿童的纯净眼眸去寻找曾经的乐土。如果说前者是火把,是号角,呐喊黎明,撕裂暗夜,让人警醒、促人深思;后者则如一管竹箫;一豆烛光,在记忆的雨巷中悠扬婉转,荡漾出一派暖暖诗意。如果说前者的作用是疗救,后者则是滋润。如果说前者追寻着真,后者则升华着诗。    儿童视角以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艺术。优秀的儿童视角小说,创造了别一种审美天地,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感受。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往往伴随着经典之作的问世,也启发我们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当然,儿童视角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