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市绿地空间防灾性能适宜性评价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ing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重大灾害威胁居民安定生活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挑战之一。防灾绿地空间在城市中承担了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物理功能等综合功能,其防灾避难功能体现在大型城市灾害发生时,在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城市绿地承担防灾避难功能由美国幵始,日本受其影响后在城市防灾公园的研究成效突出,是国内外防灾公园建设模范。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国内便幵始意识到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作用并重点关注了防灾绿地的建设,而关于如何完善城市防灾避难绿地体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山西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据统计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繁多,覆盖地域广泛,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是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山西省历史上有过多次严重地震灾害、频繁地震活动和较严重旱涝的气象灾害,并且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人为造成的火灾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而如何针对山西省城市防灾避难绿地进行科学地规划、建设、管理,对城市重大灾害后的应急救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防灾避难绿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是展开建设和管理工作中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对山西省城市防灾避难绿地布局规划和设计是否合理、建设后能否达到预期的防灾避难目的、防灾绿地的安全性问题等多方面的评价,从而确保山西省城市防灾绿地能够在灾时达到预期目的,发挥其应有功能,充分保证灾民的生命安全。
  在论述避难绿地适宜性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防灾避难绿地发展历程,以及针对避难绿地适宜性评价与国内的相关研究,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
  并对山西省防灾避难绿地空间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太原市、大同市和忻州市,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相关部门收集的资料内容进行分析,并借鉴前人研究的既有成果,总结了当前山西省绿地空间防灾性能适宜性的问题所在。
  本文以山西省防灾避难绿地为评价对象,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个角度构建了山西省防灾绿地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相应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山西省城市防灾避难绿地适宜性评价因素的层次体系。运用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并确定了各指标因子的评价原则,得出各指标权重值及排序,设计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结果模型,为山西省防灾绿地空间的适宜性评价提供理论研究。
  在山西省城市防灾避难绿地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中,利用GIS软件对公园绿地信息进行提取可视化处理,结合网络分析法,计算生成绿地应急避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的前期定量指标数据的获取,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定性指标数据,代入前章的山西省城市防灾避难绿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得出评价结果,综合分析了绿地空间的防灾避难适宜性实际状况。
  本文的研究工作既是对山西省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功能适宜性评价的有益尝试,也为完善山西省城市防灾避难绿地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及今后的绿地规划建设工作提供了参考的科学方法。
其他文献
恶意检测是预测在线社交网络(OSN)中异常帐户或节点的问题。由于该问题适用于多种任务(例如恶意URL或用户内容分类),因此已引起计算机安全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识别恶意帐户的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研究。但是,常规方法,例如基于规则的统计方法、甚至一般的学习方法,都无法应对用户和数据量不断增长的动态环境。因此,基于用户特征分析来检测恶意内容类型(例如垃圾邮件和恶意软件)的学习模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专注于恶意帐户分类,主要利用二分类的概念和学习方法。首先,本文收集了广泛的OSN特征数据,包括
人脸识别技术是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领域最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近来研究一个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己经有很多人脸识别方法被提出、实验甚至投入实际应用从识别率、计算复杂程度和占用资源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识别方法各有优缺点,如何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避免缺点,是我们的目标。本文重点贡献如下: 1、提出了一种小波变换和特征脸方法相结合的人脸识别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对人脸图像进行分解,然后对低频分量和中频平均分量分别运用特征脸分析构造“特征子空间”,并做空间投影分别求得两个分量的相似度矩阵,最后使用它们的加权
随着对聚落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也逐渐增强。当前,社会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已列入各级名录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而对数量更加庞大、具有不可忽视历史价值的非典型传统村落的研究则寥寥可数。因而,这些村落或面临空心化的威胁,或逐渐被城镇化。平遥具有世界级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研究其周边古村落的历史价值有助于完善平遥县的文化遗产体系。此外,平遥古城的知名度与大量人流也会助力周边古村落的发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对比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构建非典型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人居环境的变迁与社会制度的更迭,极其讲究秩序的理性又强调适应性营造,进而创造出丰富的空间类型,成为当下人居环境构建的宝贵的智慧源泉。孝义市传统村落是孝义地区特有的文化遗产,现有“中国传统村落”名号的8个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乡土文化的代表,具有厚重的保护价值。孝义市传统村落在多层次存在多样持续的空间分异特征且与之相应的关联动因,与当地深厚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及营造技艺密不可分。
  文章主体由7个部分组成。第一
经济飞速发现的背景下,城市逐步扩张和开发,新的片区不断涌现,作为城市中历史悠久的片区,正处在被人们遗忘和被拆毁的境地。城镇化大潮流下,大量缺乏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建筑被建造,出现相近乏味的城市景观,逐步失去了城市魅力和个性特色。历史片区作为城市本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集合地,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是城市多种功能的集合地。将目光转向历史片区的保护与更新,发掘城市的历史文明和文化价值,重新焕发历史片区的魅力与升级,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品质刻不容缓。
  山西省黎城县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城隍庙历史
近年来,红色旅游在中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单一的传统革命教育转变为人们大众化、常态化的出游方式,成为了旅游业的新亮点。而中国的农村地区作为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势必因旅游产业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红色旅游的开发己成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活化途径。然而在以红色旅游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乡村交通闭塞、自身发展条件弱、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不当、乡村基础设施落后、景区服务质量低下等诸多问题,导致红色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空间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建设性、旅游性”破坏。因此,在当今乡村振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历史可追溯到上古先秦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晋”,因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晋西的地理域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由于古代的地理域分以水土条件和农耕经济特点为依据,所以晋西、晋北、晋南、晋中、晋东南等地区分别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特征,地域特色鲜明。
  位于山西西部的晋西地区坐落在吕梁山山脉之西,在地理条件上呈现南北条形走向。它占据了黄土高原上沟壑地形的大部地区,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多样,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晋西地区人居环境普遍落后,本文
色彩作为城市的肤色,是城市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城市的长久发展而形成,有机融入整个城市的肌理之中,也塑造着城市形象。城市色彩风貌的个性表达是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力量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提升城市辨识度。目前中国城市依然面临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虽然国内大量城市进行了色彩规划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数城市的规划策略缺乏实效性与可操性,源于实践过程中规划理论与城市空间脱节。
  本文选取太原主城为研究对象,引入并融合城市空间与色彩的相关理论,提出在城市空间逻辑关系的研究下,开展主城色
近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实现建筑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在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既有公共建筑,这些建筑由于建设年代跨度较大,与城市整体景观不协调,而且多数建筑由于使用年久,或多或少存在着能耗水平高、内部空间及环境不舒适、线路管线老化、安全性能较低等问题,这些既有公共建筑不仅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并且严重违背了建筑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通过对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可改善建筑外部环境,提升内部健康舒适度,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休闲娱乐水平,让建筑能够更契合城市风貌,凸显城市特色。在这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描述称:“平遥古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然而,针对此表述中古城“文化”和“宗教”的研究依然存在缺失环节:学界对于历史上平遥古城居民进行信仰活动的建筑空间——信仰建筑的研究并不充分,其总体数量、历史沿革、布局形式、文化特征和现存状况等信息并不完整、清晰。同时,平遥古城目前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过度商业化、区域文脉散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