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治疗脾虚型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shashou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捏脊疗法对脾虚型泄泻患儿尿D-木糖排泄率和脾虚症状积分的影响,评价捏脊疗法对脾虚型泄泻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脾虚型泄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捏脊疗法+传统推拿手法+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基础治疗。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采用脾虚症状积分评价症状改善情况,采用比色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脾虚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脾虚症状。治疗后治疗组的脾虚症状积分下降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脾虚症状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尿D-木糖排泄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能提高患儿的尿D-木糖排泄率。治疗后治疗组的尿D-木糖排泄率升高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升高尿D-木糖排泄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儿治疗后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捏脊疗法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捏脊疗法能降低脾虚型泄泻患儿的脾虚症状积分,升高尿D-木糖排泄率,通过改善患儿的脾虚症状和小肠的吸收功能而提高临床疗效,因其绿色、环保及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癌症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寻找恶性肿瘤有效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化学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在作用于靶细胞时往往
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急性白血病在治疗上取得很大进展,患者的完全缓解率达50%-80%。尽管如此,从诊断开始的3-5年内仍有部分患者复发,目前认为其主要原因与微小残
<正>1何为亲子阅读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亲子阅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共识和重视,吉姆·崔利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中医称之为“不寐”。单纯性失眠是指睡眠的发生或维持出现障碍,睡眠质量不能满足生理需求,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及健康的一类病症。本课题在导师的精心
文章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框架,提出了程序设计类课程新的案例的设计原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训练学生的训练思维,有利于学生积累必要的开发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快的
目的:系统观察唐草片配合阿昔洛韦对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3年5月-2013年8月收集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5例患者。并随机分为阿昔洛韦对照组,唐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我国由于人口基数众多,加之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加剧。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我国政府于七十年代末开始
目的:观察加味左金丸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病人50例(门诊20例,住院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
颈内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节段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和非炎症性血管病,临床表现多样。MRA,CT,TCD等检查方法对诊断本病有很大的帮助,但不能完全替代动脉血管造影,有症状的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