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间隔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k11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强化巩固治疗期间平均化疗间隔时间水平,探讨影响化疗间隔时间的相关因素及化疗间隔时间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化学治疗的92例初治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强化巩固治疗阶段平均化疗间隔时间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依据平均化疗间隔时间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强化巩固治疗期间中位平均化疗间隔时间为38(20-64)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V级毒副反应比率(P=0.044)、是否合并基础疾病(P=0.019)是平均化疗间隔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依据平均化疗间隔时间水平将患者分为<30天组、30-39天组、40-49天组、≥50天组,4组患者3年OS率分别为(84.9±8.0)%、(73.5±8.7)%、(56.5±11.1)%、(41.8±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年PFS率分别为(63.6±11.1)%、(52.8±10.2)%、(38.2±10.8)%、(14.0±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行两两比较后发现平均化疗间隔时间≥50天组患者OS及PFS率均明显差于平均化疗间隔时间<30天组(P均<0.00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危险度分层、平均化疗间隔时间≥50天是影响OS、PFS的共同不利因素。结论:强化巩固治疗期间平均化疗间隔时间≥50天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骨髓象完全缓解并在外周血象恢复到可接受水平时,应尽快开始下一次巩固治疗,确保强化巩固治疗每次间隔时间不超过30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IV级毒副反应比率、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强化巩固治疗期间平均化疗间隔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是儿童第二常见的实体器官腹部肿瘤,年发病率为每十万儿童8.1人,平均诊断年龄为3岁,大部分儿童发病年龄在14岁。通过优化使用现有的治疗策略,包括化疗、肾切除和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90%,接受治疗的患者约15%会复发,复发后总的生存率约为50%。肿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是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该病主要发生在低龄儿童群体中,更应得到医学各
目的:检测接受巩固化疗的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ⅩⅢ的浓度水平,明确化疗对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32例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分别留取每个入组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达到Ⅲ度以上骨髓抑制期的血浆标本,使用ELISA方法配对检测化疗前后血浆FⅩⅢ-A2B2四聚体浓度水平,进行数据
第一部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术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膀胱部分切除术与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长期肿瘤控制结果,探寻MIBC患者保留膀胱治疗的可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施行PC和RC的MIBC患者的病例资料102例,其中PC组32例,RC组70例,并对纳入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本研究10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PC组与RC组中位手术时间(1
目的:研究NPM1/FLT3-ITD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探讨影响AML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收住的初诊为AML(非APL)患者共151例,所有患者根据NPM1/FLT3-ITD基因突变情况进行重新分组,回顾性分析不同组别初诊时治疗前在临床特征、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疗效
目的:探讨免疫营养指标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淋巴细胞绝对数(ALC)、单核细胞绝对数(AMC)、血红蛋白(Hb)、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血肌酐(Scr)等临床指标。计算C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中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RDW
目的: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MRI诊断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准确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维普数据库(cqvip.com),收集MRI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1月。根据纳入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治疗后外周血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亚群及辅助性T(helper T,Th)1、Th2、Th17、Th22细胞亚群变化,研究ILCs与MM疗效间的关系,同时分析ILCs与Th细胞及其他免疫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LCs在MM中的可能免疫机制,为MM免疫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芯片数据库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meukemia,AML)患者组学数据进行分析,获取AML中高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实验,验证其在AML中的表达差异。方法:(1)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选取GSE9476和GSE37642数据集,筛选数据集GSE9476中的表达相关差异
第一部分: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评估价值的Meta分析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及其临床病理参数的评估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对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the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KNI),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