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回顾了与语音教学相关的教学流派,分析了影响英语言语交际的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两方面问题及探讨了中国学习者的文化体系对中国英语语音课堂教学的启示,旨在探寻能促进中国学习者言语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英语语音教学框架。由于语音教无定法,若教师的教学方式能整合不同外语语音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学习者语音能力的提高,因而文中的第一章主要回顾了20世纪中期以来有关教学理论对语音教学的影响。鉴于目前仍存在的对语音在交际能力中所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人们常误认为,语音对于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而言是次要的,在言语交流中话语的语义和交际场景可以完全弥补语音上的偏误使交际意图得以有效传达,文中的第二章从语用学角度深入分析了超音段音位的交际功能,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已被边缘化的重要韵律特征之一的语调模式的语用功能,重点是以关联理论为出发点,从重音分布,调群切分和调型选择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英语语调如何在话语交际中实现其组织话语信息和推导话语意义的功能。另外,由于音段音位是超音段音位的构建之本,在语音教学中也不容忽视。传统的语音教学主要是针对音段层面上音素的机械性操练,这难以根除语音上的偏误。语音偏误在自然语流的再现及语音的石化常导致交流障碍。针对教学中的纠音之难和帮助学习者超越现有语音能力之不易,本章节又论述了对比语言学和声学分析对音段音位层面语音偏误的阐释力和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此外,文中指出文化背景潜在地规范了对学习者所期望的学习结构形式,深入学习者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外语教师灵活调整和拓展课堂交际模式,创造出适合学生文化心理特点,认知风格,交际风格并有效提高目的语语音能力的教学设计。文中的第三章基于此主要回顾了学习动机、认知类型和课堂交际动态结构影响学习者习得目的语成效的研究,并探讨了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社会状况、教育背景下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这三方面所体现的共同模式,从而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打上文化烙印的学习结构形式对外语教师培养中国学生语音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语音能力以促进其口语交际能力的启示。文中最后的教学设计范例试图融合语音学习中的认知、情感、心理机制等因素,结合各种语音教学流派的可取之处,并体现它们在英语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期帮助学习者运用语音语调有效实现其交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