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是由多种创伤和疾病所致,不能通过正常及时有序的修复过程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状态的创面。临床上多指经1个月以上治疗未能愈合、也无愈合倾向的创面。主要包括创伤性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压迫性溃疡以及糖尿病溃疡等。它发生在体表,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愈后极易复发以及少数尚有癌变可能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目前西医对于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一般处理方法为早期清创,控制感染,应用适当的创面敷料,处理手段单一。而一些特殊治疗方法如外源性生长因子应用、组织工程皮肤等临床应用不广泛,故西医在促进慢性创面愈合方面总体疗效不理想。中医采用分期辨证论治,全身整体内治结合局部外治,在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确有疗效。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探讨中药在慢性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创伤愈合机理与评价创伤修复药物的基础是建立符合临床发病过程和建立符合影响创面愈合主要因素的动物模型。慢性创伤修复模型应体现慢性难愈性创面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多因素性及慢性创面本身存在感染与慢性炎症反应等特点。在研究复制动物模型时应抓住影响模型复制的一个或几个主要因素加以研究。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创伤修复延迟的一个重要机制。氧化应激是氧化和抗氧化间的稳态失衡,自由基产生增多,和(或)机体或组织抗氧化能力下降的一种机体状态。创面微环境中的许多细胞都能不同程度地产生活性氧等自由基,适量的自由基对创面的愈合能起到有利的作用,过量的自由基将导致组织损害,不利于创面愈合。进一步研究氧化应激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机制,将为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途径。目的通过采用皮肤缺损-表柔比星干预复合因素叠加法建立大鼠氧化应激难愈性创面模型。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无皮肤缺损)、单纯组(单纯皮肤缺损)、模型组,单纯组和模型组大鼠用特制打孔器在背部打一个直径为1.5cm的圆孔,形成大鼠皮肤全层缺损开放性创面,模型组在此基础上沿创面边缘皮内注射表柔比星(2mg/ml)0.15ml。观察大鼠创面一般情况,于第3、6、11、20天观察记录创面面积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于第3、7、14、22天取材。将1/2创面组织于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变化。1/2创面组织制成组织匀浆,并于大鼠腹主动脉取血,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肤匀浆和血清的SOD活力、MDA、H2O2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和单纯皮肤缺损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延长,单纯组创面到第20天已基本愈合,而模型组创面到第28-30天才基本愈合。在相同时间内的模型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单纯组(P<0.01)。通过创面组织学观察,单纯组第3天创面可见许多炎性细胞,第7天可见成纤维细胞分布,真皮层可见新生毛细血管,第14天创面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新生胶原数量多,到第22天可见新的角质层形成,新生胶原排列整齐。与单纯组相比,模型组创面从第3天到第22天炎性细胞持续浸润,成纤维细胞数量少,新生胶原数量少,排列紊乱。测定各组大鼠皮肤匀浆和血清的SOD、MDA、H2O2水平,在第3、7天,模型组和单纯组与正常组相比,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 MDA、H2O2水平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与单纯组比较,SOD活力更低,MDA、H2O2水平更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到第14天,单纯组SOD活力和MDA、H2O2水平都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模型组仍有显著差别(P<0.01),SOD活力低于正常组,MDA、H2O2水平高于正常组。结论采用皮肤缺损叠加表柔比星干预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可成功复制慢性氧化损伤性创面模型。该模型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愈合率下降,创面处于氧化损伤状态。可以应用其研究药物对创面的治疗作用和对创面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