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威胁”的形象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末美国的“排华浪潮”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层出不穷且形态各异的“中国威胁论”都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些威胁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能源、文化等各个方面。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越发严重,不仅给国内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发展使得一种新的论调——“中国环境威胁论”应运而生,其从一个新的向度损害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中国环境威胁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标志是1994年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的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在美国《世界观察》(Worldwatch)杂志上发表的名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布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水资源和粮食短缺日益严重,他认为“这种威胁远比传统军事安全威胁大得多”。布朗的这份报告发布后,各主要发达国家、中国周边的部分亚洲国家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便陆续掀起了“中国环境威胁论”的浪潮,一直发展至今。“中国环境威胁论”将中国看作是全球环境污染威胁和能源威胁。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作为“中国环境威胁论”的主要制造者,之所以宣传这一论调,不仅是出于对本国环境安全的担忧,更主要的是为了逃避或转嫁环境治理的国际责任,同时争夺有限的能源资源,最终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中国环境威胁论”的愈演愈烈离不开新闻、报纸等大众传媒的传播,其在传播过程中,既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给中国参与治理全球环境问题造成了很大压力。面对这一形势,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再现,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也要看到这种“威胁论”的说法是一种利益博弈,带有夸大和歪曲的成分,可以通过调整环境领域的国家主权观念、调整中国国内发展模式、调整中国环境外交政策,同时积极塑造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方式来应对“中国环境威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