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发达国家推进再制造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在要素赶超计划中不断追赶,在这种“双向挤压”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众多外部挑战与制约。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传统行业普遍面临市场需求骤减、利润率下滑等现象,而金融投资相比实业投资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这就吸引了大批制造业公司将公司资源投向金融领域,金融投资活动愈加频繁。然而,这种短期获利行为是以牺牲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而且还违背了我国强调金融业是为实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发达国家推进再制造业化战略,发展中国家在要素赶超计划中不断追赶,在这种“双向挤压”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众多外部挑战与制约。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传统行业普遍面临市场需求骤减、利润率下滑等现象,而金融投资相比实业投资能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这就吸引了大批制造业公司将公司资源投向金融领域,金融投资活动愈加频繁。然而,这种短期获利行为是以牺牲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而且还违背了我国强调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在企业资本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金融投资过多势必会挤占企业研发创新这类所需资金量大、资金占用时间长且产出不确定性高的投资,从根源上抑制企业创新,削弱企业长期价值,最终导致制造业整体经济“脱实向虚”。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呈现出来的金融化趋势值得高度关注。本文以2007年至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将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研发投资和高管激励方式纳入研究框架。研究发现,企业过度金融化会挤占研发投资,而高管激励方式对这种挤出效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还将探讨在区分不同公司特征、不同金融资产配置类型和不同外部环境后,企业过度金融化对研发支出挤出效应的差异性。最后,本文进一步拓展了企业过度金融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贡献:首先,基于资源配置理论,本文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了过度金融化对研发投资的挤出效应,补充了企业资源配置和投资行为的相关研究。其次,本文进一步探讨了高管激励方式对企业过度金融化与研发投资之间的调节作用,从微观企业层面丰富了高管层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最后,本文从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一些措施,旨在引导我国制造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引领我国经济“脱虚向实”。
其他文献
高管成员的个人特征会影响公司披露信息的质量。随着非财务信息地位的日益提升,非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也越来越受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备受利益相关者关注,高管特征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虽然我国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逐渐增加,但各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可读性参差不齐,这极大程度影响信息使用者的阅读速度和判断。现有相关研究大多数是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相关,因而从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从人才落户、就业创业、薪资福利等各个环节吸引海外人才“回流”,以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力资本短缺问题,进而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回国热潮。2008年末,中共中央正式启动“千人计划”,随后各地方政府为充分贯彻党中央的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大了当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北京、上海及深圳等超一线城市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分别实施了
以年报问询函为载体的监管模式正成为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的重要途径,证交所通过对年报中存在问题或者不符合信息披露规范的公司发出问询,要求上市公司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解释或更正,并及时公布,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相关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年报信息披露质量。证券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中介,年报是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主要信息来源,年报问询函是否会对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提供增量信息从而提高盈利预测质量尚未有定论。所以,研究年报问
近年来股权质押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备受控股股东的青睐。控股股东被质押的股票股价若跌至警戒线或平仓线,就会被要求追加担保甚至被强制平仓,控制权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为了避免控制权转移,控股股东会通过信息操纵等机会主义行为粉饰报表以维持股价,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因此本文基于控制权转移视角,分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本文选用2007-2018年期间深圳与上海两座城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
2000多年前,张骞开辟的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各国进行贸易交流与文化交往,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分化,国内制造业等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加强区域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并且也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统称为“一带一路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类曝光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食品安全、生态污染、职工权益、企业诚信等,社会责任的缺失关系到各经济主体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关注从纯粹的财务绩效转化为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管理者自身特质与企业决策息息相关。为了反映事实决策中人性的复杂性与差异化,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社会偏好理论,即行为主体关注他人收益或行为的倾向。而管理者的亲社会偏好是否也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文章
转型升级时期的中国所目前面临的一个颇为尴尬的局势就是,在中国市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企业“道德滑坡”的现象日益增多。负面事件爆发后,涉事企业随即会采取各式各样的应对策略以修复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减缓股东财富损失,但其作用效果却不尽相同。企业应该如何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修复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保护股东财富不受损失?企业应对策略与股东财富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呢?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活动越来越多。由于监管环境较为宽松,为了快速占取市场份额、获得产业上下游控制权或者快速进入某一领域,或是出于羊群效应的影响,诸多并购方不惜以高额溢价收购对方企业,并购热潮中高溢价收购时常涌现,并购潮降温后高溢价并购带来的商誉减值问题及经济后果也逐渐显现。现有关于商誉减值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环境、并购当时的特征、管理层自利动机和CEO特征展开,较少关注高管团队群体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发展,高管的身份从股东利益的代理人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代理人转变,高管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获得利益相关者持续稳定的资源投入。然而,近年来财务舞弊、产品造假等社会责任缺失行为曝光导致高管被迫离职的事件时有发生。高管开始意识到,企业不仅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更应该避免做出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缺失会对企业中重要高管的职位变动产生何种效应,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目前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于2020年已经实现全面脱贫。然而,在贫困人口的显性贫困维度得到改善的同时,由于脱贫绩效评价标准与扶贫效果的长期性相矛盾,返贫现象突出,容易跌入“贫困黑洞”,形成“隐性贫困”。因此,脱贫攻坚任务结束后的可持续机制如何建立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解决“隐性贫困”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隐性贫困”问题,进而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