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道”之道——一项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道”字翻译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被誉为道家圣经,不论在中国文学还是哲学史上都是难以超越的。它的译本涵盖了250多种语言,超过500多个,成为翻译译本仅次于圣经的著作。自1868年第一个《道德经》英译本诞生以来,其英译本数量不断增长,如今已超过百种。由于这些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出自不同的译者,所以呈现出纷繁的语言现象,反映出译者各自不同的翻译策略。此论文主要探讨1973年以来《道德经》多元化翻译时期内的英译本的共时性特点。为保证研究的准确度,此论文选用了《道德经》多元化翻译时期,由西方人直接从汉语本《道德经》译出的三十五篇译本作为研究语料。本文采用语料库技术,结合定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以迦达默尔的翻译理论为分析基础,对“道”字及其搭配词的翻译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译者视域对译本主题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道德经》目前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其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为弥补部分缺陷,笔者搜集大规模的规范译本,充实研究语料;然后结合语料库技术和视域溶合理论,归纳总结了多元化翻译时期《道德经》的部分翻译特征,验证了视域理论中译者视域对译本的影响。在对“道”字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译者的主体性只是译本个体差异的一个原因,在跨文化的翻译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会产生不同的译文,而目标文化也会给译者造成不同程度的障碍。另外,个体语言的演变,词汇意义的变迁,也会对使用不同语言的译者带来困难。这些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因素,使得译文和原文不可能对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些看似不完美的因素而因噎废食。毕竟,翻译即是不同程度的改写。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记录着原作者的个人立场、观点和态度,亦有其独立的主题和意义。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理解、把握、释义原文本时,势必调动自身相关知识,构建译者眼中的译文文本。译文在这个意义上,已不可能完全忠实与原文本,而应是译者视域影响下的原文的重生。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语料库与翻译的结合对经典著作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传统翻译难以完成的工作,在语料库条件下可以得以实现,并且大量的语料加深了研究的可信度。随着其接受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这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由于论文首次采用这种结合的方式,加上《道德经》翻译现象的繁杂,以及译本的众多,论文难免出现纰漏。
其他文献
兵学奇书《孙子兵法》,自问世2500年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其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非一般兵书所能企及。该书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然而其翻译研究却少有人问津,这与其享誉全球的地位极
通过近8个月的追踪调查六名广西师范大学的越南在读留学生,具体以面谈和开放式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本文从被研究者们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度描述他们在桂人际关系发展的细腻心
学位
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八荣八耻”深入人心。一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活动作为师、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国人要主动向世界传播本民族文化,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中国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便是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途径之一。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深入,中外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