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理性思索以及敏锐的审美眼光,通过对个体生存的关注探求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安氏1972年受邀为中国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为蓝本,阐释作为他者的安东尼奥尼如何通过电影特有的叙事语言塑造他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而探究与中国人自我认知下的中国形象产生冲突的根源。安东尼奥尼在拍摄受限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惯有的“以人为本”的纪实主义风格,以他者的眼光关注并解读生命个体,用安氏特有的建筑空间哲学对“物”进行观照,展示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亦假亦真”的影像中国形象。首先,《中国》是一种来自他者的异域的眼光,导演在未到中国前已形成自己独特“以人为本”的纪实主义风格和对东方既有的想象与认知,他通过对人、建筑影像及色彩的掌控诠释他眼里的“文革”中国影像。其二,安东尼奥尼作为一位善于用镜头语言去思索的叙事大师,无论是声音与画面博弈下的话语竞逐,多样化的视点择取下“看”与“被看”的隐喻,还是叙事悖论中几种看似不可调和又无法避免的矛盾,无不暗含着安东尼奥尼在塑造他眼中的中国时的“偏执”。其三,安氏所塑造的影像中国与中国人自我形象的建构大相径庭,而中西文化语境差异、他者的个体经验以及中国人自我期待与认知几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两个中国”的生成。导演从受邀到被批判,从客人变敌人,《中国》留下的历史悬念值得我们用跨文化研究、形象学、叙事学的方法细细推敲,其中折射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会通,给我们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