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中规定正当防卫制度就是为了保障公民行使自我防卫权,弘扬社会正气,坚定普通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普通公民的合法权益。笔者对吉林省近9年有关正当防卫的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司法实践中对正当防卫认定仍然困难重重,认定率极低,正当防卫条款被虚置;司法人员在处理有关正当防卫案件时习惯于从损害角度分析认定案件事实,往往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正当防卫与互殴混淆;裁判文书对不同案件的说理方面有较大欠缺,对不满足防卫意识及驳回辩方意见的说理不充分。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刑法观念理解的偏差导致正当防卫案件的认定过于严格保守,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区分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正当防卫与互殴所掌握的标准不一,裁判文书在释法说理方面亟待加强,以及司法人员在办案时可能受到案外因素消极、负面的干扰。因此,有必要对相关判例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找出正当防卫司法适用的问题并予以完善。正当防卫作为违法性阻却事由,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应该积极促进正当防卫制度司法适用的完善,包括:树立科学和公众认同的刑法观、明确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明确正当防卫与斗殴的界限、提高裁判文书说理性和克服案外因素的影响四个路径。实定法中正当防卫适用标准的条文解释和适用中的宽严掌握,受一定的刑法观的调整和制约。刑法观独立于刑法规范而存在,对刑法规范和刑罚适用具有深层次的指导意义。司法人员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对于行为人何种情况符合正当防卫的要求,何种情况属于防卫过当应当综合加以判断,对于行为是否属于防卫过当,司法实务人员不但要考虑不法侵害行为的危害程度、侵害强度,还要考虑被侵害人防卫行为的具体附随状况、反击行为的部位、强度等多种因素,对轻微、并不紧迫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明显不对等的防卫反击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当认定为防卫过当。单纯的事前准备工具、导致相对方死亡、对起因负有责任以及对轻微侵害重反击,并不能为斗殴的认定提供充分的裁判依据,要综合主观和客观方面多种因素区分斗殴和正当防卫。首先,应当准确认定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斗殴意图还是防卫意图。对于行为人意图的判定可以综合从是否事先准备工具、是否有预谋或者对起因是否负有责任等方面加以综合判定;其次,客观方面的导致相对方死亡、对轻微侵害重反击必须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意图判断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综合认定行为究竟是“斗殴”还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理论在个案当中的适用要注重裁判文书的释法说理,判决书应当注意避免陷入简单说理、粗暴说理和填空式说理的泥淖,真正实现每一份正当防卫判决书都能够充分阐明事理、释明法理、讲明情理、讲究文理。此外,司法实务人员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还要尽量避免和消除案外因素对案件本身产生的不利影响。首先,要推动舆论发挥积极正面作用,避免负面舆论的消极影响,对于恶意造谣惑众,控制社会舆论干扰办案的,坚决依法予以打击。其次,正确对待防卫对象及其家属的反映,排除压力,依法办理正当防卫案件,积极向防卫对象及其家属、亲朋好友做好法律宣传工作,让当事人主动服判;最后,应当科学完善法官责任追究机制,避免个别法官因自身不当行为做出错误裁判或违心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