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在踝关节骨折中较常见。当前,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较多,主要以下胫腓螺钉固定为主,但螺钉治疗的皮质层数、螺钉数量、置入位置、取钉时间等仍无统一标准。由于下胫腓联合关节的微动生理特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弹性固定的方法。利用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损伤,符合下胫腓的生理微动特点,本实验探讨循环载荷对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选择有效的弹性固定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8具新鲜成人下肢尸体标本,制成正常组(N),失稳组(I)与腓骨长肌腱重建组(B),用压敏片技术分别测量8具正常标本不同体位(中立位、背伸200、跖屈300)下的接触面积S(cm2)、接触压PCP(N/cm2)。再对所有标本用德国引进的Zwik-100HFP 5100B低频疲劳试验机进行动态力学测定,以1HZ频率轴向加载750N,3000次,模拟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行走步态施加循环载荷,分别在不同体位(中立位、背伸200、跖屈300、旋后外旋250)下进行动态循环载荷实验,测量下胫腓纵向位移(U)和水平位移(V)。然后切断8具标本的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测量失稳状态下踝关节在不同体位下(中立位、背伸200、跖屈300、旋后外旋250)的循环载荷的胫腓骨纵向(U)和水平(V)位移值,再用腓骨长肌腱经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与骨间韧带斜行平行下胫腓前韧带重建,用8mm界面挤压螺钉固定腓骨长肌腱,用压敏片技术测量其在不同体位、不同预张力下(20N、40N、60N、80N)胫距关节的接触面积S(cm2)、接触压PCP(N/cm2)。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较适合的预张力,在此预张力下建立重建模型行循环载荷试验,与正常标本组循环载荷试验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后,胫骨和腓骨的动态位移性能发生明显的异常变化,在与正常标本组相比较时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用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能达到弹性固定的目的,其动态分离位移能达到或接近正常(P>0.05);在不同预张力下用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有明显影响,且以60N预张力重建为宜。结论在60N预张力下用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循环载荷试验证明腓骨长肌腱重建下胫腓联合损伤动态力学性能十分优越,大大改善了踝关节的活动度,能适应距骨运动顺应性调节,能达到并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腓骨长肌腱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符合下胫腓联合的正常生理结构,避免了常规螺钉固定的松动或发生疲劳断裂,为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