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1951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全国性运动。土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运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民众动员策略技术。本文以上海近郊为中心,围绕土改动员主体和客体的阶段性选择以及各种动员策略的实践,考察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动员在上海近郊的发生情况,探讨土改动员本身所呈现的特征。
本文正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将以“人一为中心,描述土改动员中不断转变的主体与客体。按照上级领导干部动员土改工作队、土改工作队启发积极分子、积极分子串联农民个体的模式,整个土改动员有序进行,如同一根接力棒,一级一级往下传递,最后到达农民手中,而知识分子在动员中扮演的角色,亦显示了土改动员的复杂及其教育功能性。对于每一环节中的主体来说,都是在不断传递给他者信息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自身反省,既完成对他人的动员,亦实现自我的提升。
第二章以“动员策略”为核心,描述各种策略实践是如何使动员达到最佳效果。访贫问苦,建构起农民自然状态的“苦”与国家观念的“苦”之间的联系;开会,作为一套组织运作机制构成了土改运动的现实政治过程;农会的重新组织,塑造出符合运动需要的权力主体,也构筑了农村社会的政权组织基础;标语口号的宣传则预示着农民个体情绪的自我激情化,并使动员中的政治话语深入农民心中。
第三章简单叙述了上海近郊的土改诉苦,并通过几个文本的分析解读,展示土改中“诉苦内容并不固化”的现象,探讨诉苦是如何使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通过阶级对立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使土改动员达到最高潮。
在结语部分,笔者指出正是这不断推进的程式和环环相扣的联结,使得置身于当中的每一个农民直接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家土改的强力逼近,更是权力和利益的诱惑,最后走向土改发动者所希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