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功能和风险分散功能使得其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我国2005年开始试点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暂停,自其从2012年在我国重启后,在政府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尝试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际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人们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前期,就对其可以提高流动性的功能有前瞻性的了解。在丰富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的同时可以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管理和信贷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文献进行研究和梳理,探究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从理论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第一,盘活了存量信贷资产,以低成本的方式直接获得了流动资金;第二,改变了资产的期限结构,缓解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问题,提高了流动性;第三,在满足自身流动性要求后对证券化获得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时不需要向央行缴存准备金,可以获得额外的流动性;第四,减少了银行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了银行的融资能力,从而增加商业银行整体的流动性水平。
基于前辈的研究结论和详细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这一研究假设,构建回归模型,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这与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对商业银行按照性质分组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结果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提高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但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第一,大型国有银行规模较大,小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对其影响有限;第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在大型国有银行试点,其在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时流动性水平本就比较充足;第三,大型国有银行的实力雄厚,流动性管理水平较高,对证券化后获取的流动资金的再投资意愿较强;第四,大型国有银行相互持有对方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没有真正实现信贷资产的转移。
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讨论的基础上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后续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首先,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次,在样本和数据的选择上,本文数据较大,涵盖2005年至2017年6月,22家上市银行的半年度数据;最后,对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的影响做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同。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文献进行研究和梳理,探究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发展。从理论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第一,盘活了存量信贷资产,以低成本的方式直接获得了流动资金;第二,改变了资产的期限结构,缓解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问题,提高了流动性;第三,在满足自身流动性要求后对证券化获得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时不需要向央行缴存准备金,可以获得额外的流动性;第四,减少了银行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增强了银行的融资能力,从而增加商业银行整体的流动性水平。
基于前辈的研究结论和详细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商业银行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这一研究假设,构建回归模型,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这与前人的研究和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对商业银行按照性质分组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结果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提高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但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第一,大型国有银行规模较大,小规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对其影响有限;第二,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在大型国有银行试点,其在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时流动性水平本就比较充足;第三,大型国有银行的实力雄厚,流动性管理水平较高,对证券化后获取的流动资金的再投资意愿较强;第四,大型国有银行相互持有对方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没有真正实现信贷资产的转移。
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讨论的基础上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后续的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首先,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次,在样本和数据的选择上,本文数据较大,涵盖2005年至2017年6月,22家上市银行的半年度数据;最后,对不同性质商业银行的影响做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