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遗传性盲目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尽管在诸多领域对该病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阻止病变进展和恢复视功能的治疗方法。组织病理学证实RP 是原发于感光细胞变性、死亡,继发于其后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改变。因而,通过移植健康的视网膜神经上皮-RPE,营救和替代变性的光感受器细胞,促进残存视网膜细胞的恢复和再生,以期重建视网膜的神经网络、阻止疾病的进展和恢复视功能,是目前最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近20 年大量关于动物和人视网膜移植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确认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移植物可被宿主接受;宿主尚有视功能改善的基础。这些研究成果为治疗RP 等视网膜变性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和应用前景。目前用于视网膜移植的细胞和组织主要有胚期、胎期和成体视网膜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胚胎神经视网膜及胚胎全层视网膜,但都存在不足且来源有限;采用的动物模型多是视网膜自然变性的鼠类模型如RCS 大鼠,rd 小鼠,在非直视下将移植物经巩膜植入宿主的视网膜下腔,但建立的手术方法及取得的手术经验距临床应用相去甚远;从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研究可见供体组织与受体视网膜产生了联系,但采用电生理手段对移植后功能方面的研究还缺乏说服力。那么,通过捐献、来源广泛的成熟视网膜组织能否进行移植?新生的分化已完成而发育不完全的视网膜能否成为供体的来源途径?如何将通过大型动物视网膜移植的实验研究建立的手术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并逐渐实现从动物实验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然而,关于成熟视网膜供体及大型动物模型的研究工作很少,大型动物在视网膜移植后从活体水平上进行形态观察结合功能检测评价移植效果的研究更未见报道。因此,探索来源广泛的视网膜移植供体的应用前景和应用大型动物进行视网膜移植的实验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移植分化完成而发育不完全的新生猪全层视网膜组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