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全麻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预注磷酸肌酸钠和依达拉奉,观察使用止血带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变化及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磷酸肌酸钠和依达拉奉用于防治全麻骨科患者止血带性损伤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全麻择期下肢骨科患者40人,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止血带时间小于90分钟。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D组),磷酸肌酸钠组(C组),依达拉奉组(E组),依达拉奉和磷酸肌酸钠联合组(EC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排除标准:ASA分级Ⅲ-Ⅳ、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对依达拉奉和磷酸肌酸钠过敏、肥胖(BMI>30kg/m~2)、贫血(Hb<100g/l)、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术前一周应用氧化剂或抗氧化剂等药物者。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依托咪酯(0.25mg/kg)、舒芬太尼(0.5u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设定1.5ug/ml,预注时间6分钟),丙泊酚达到血浆浓度时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设定1.5ng/ml),行气管插管并机械控制通气。麻醉维持: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根据麻醉深度(BIS值维持在40-60)以及循环情况,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控浓度(丙泊酚血浆浓度设定范围2-2.5ug/kg,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设定范围1.5-2ng/kg)。术中液体速度维持在6-8ml/kg/h(晶体液:胶体液=2:1)。监测指标:临床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RPP)。实验室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监测时点:基础值(T0)、止血带充气即刻(T1)、之后每隔15分钟记录(T2、T3、T4、T5)、松止血带后2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T6、T7、T8、T9)。分别于上止血带前T0与松止血带后T9时点采集静脉血样。结果:(1)与D组比较,C组和EC组T5时点HR明显降低、T2~T5时点RPP明显降低及T6~T7时点PetCO2有差异(P<0.05)。(2)与D组比较,C组、E组和EC组T9时点SOD明显升高、MDA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EC组T9时点SOD活性和MDA含量较C组有差异(P<0.05)。结论:在全麻骨科患者给予磷酸肌酸钠预处理,可以减少无氧代谢产物和自由基的生成,降低丙二醛含量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消耗,同时可有效缓解止血带反应引起的心率增快及其导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加;依达拉奉预处理可以有效清除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大量自由基,降低丙二醛含量,减少机体自身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消耗;磷酸肌酸钠和依达拉奉联合预处理可以增强两种药物单独使用的效果。磷酸肌酸钠和依达拉奉联合预处理能够更有效地对抗全麻骨科患者止血带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