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简称PPS)为咽外侧、颈部上段、深部的呈漏斗状的潜在性筋膜间隙。其解剖部位深在,结构复杂,内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交感神经、第IX~XII对脑神经、颈深上淋巴结群等重要结构。本文通过对咽旁间隙肿瘤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以期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治疗水平,减少咽旁间隙肿瘤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1988年1月~2005年1月我科收治的咽旁间隙肿瘤病人138例,咽旁间隙的转移性肿瘤和侵及咽旁间隙的鼻咽癌未计入内。男83例,女55例,年龄7~73岁,平均44.7岁,其中12例为术后复发第二次手术。63例术前行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所有病员均作CT或/和MRI检查。38例行纤维(电子)鼻咽镜、喉镜检查。恶性肿瘤病人术后进行放疗、化疗。全部病人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0月~15年。结果:①138例咽旁间隙肿瘤中,良性肿瘤121例,占87.69%,恶性肿瘤17例,占12.32%。良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和神经鞘膜瘤为多见,分别占38.41%和32.61%。②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以咽部不适、咽部异物感和打鼾为多见,分别占59.34%和52.90%,无症状占24.64%。⑧咽旁间隙肿瘤体征以咽部触及包块、咽侧壁内移、颈部包块、软腭下塌、鼻咽腔狭窄较多见,分别占35.51%、31.16%、29.71%、27.54%、23.19%。④细针穿吸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7例,不符合者16例。FNAC对咽旁间隙肿瘤诊断准确率为74.60%,敏感性为73.78%,特异性为100%。⑤咽旁间隙术后并发症以呛咳、伸舌偏斜、Homer’s综合征、术后感染和声嘶为多见,分别占10.87%、8.70%、5.80%、5.07%和5.07%。⑥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⑦138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人均行手术治疗。121例良性肿瘤中,12例复发。复发病例经第二次手术切除肿瘤后未见再次复发。声音嘶哑、呛咳等并发症大多在术后半年基本恢复。17例恶性肿瘤中,存活1年病例14例(82.35%),存活2年病例11例(64.71%),存活3年病例9例(52.94%),存活5年病例6例(35.29%)。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征性。肿瘤的性质以良性为主,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CT和MRI可较好地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是否光滑和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FNAC对肿瘤的性质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快速、安全、经济。PPS肿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径路有经口径路、颈侧径路、颈腮腺径路、下颌骨裂开外旋径路、上颌骨外旋径路。手术径路的选择对手术成功与否有重要意义。手术径路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暴露肿瘤以便完整切除之,而对功能及外形美观以最小程度的损害。颈侧径路是目前切除PPS肿瘤的主要手术径路。如果咽旁肿瘤病员伴有明显咽痛、头痛、发热,应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能。良性肿瘤的预后较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