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由于战后社会相对平稳,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美国经济的转型,文学创作也从传统走向现代,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爵士乐时代的概念其实是来源于菲茨杰拉德在其1922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爵士乐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中对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二十年代未经济危机爆发之间这十年的称呼。他用自传式的手法描绘了青年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徘徊与矛盾的青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美国社会将菲茨杰拉德认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特征体现,就是“菲茨杰拉的现象”。在美国四五十年代,曾又掀起菲茨杰拉德热;直至今日美国好莱坞仍在挖掘他作品的精神实质,不断将其改编拍成电影。可见,菲茨杰拉德与青年文化是历史的也是社会的永恒主题。
本文在爵士乐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对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系统归纳了爵士乐时代的特征,并分析了菲茨杰拉德是如何以参与者,观察者,和推动者的多重身份通过文学作品与青年一代分享他在这一时期的独特体验。时至今日,菲茨杰拉德作品中对青年文化的展现仍然可以找寻到现实中的缩影。同时,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爵士乐时代青年文化的理论与当前我国的青年文化氛围,青年文化建设相结合。很多时候,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并非与思想文化乃至意识潮流相一致,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尤其体现在青年群体当中。笔者借助对菲茨杰拉德作品的研究,将青年文化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国内青年文化的研究,其现实意义也因此得到了升华。这也是本文独特的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