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研究

来源 :黄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僧侣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身份具有双重属性。从宗教的角度讲,由于僧侣脱离世俗社会和家庭,加入宗教团体,要受宗教规则的约束。从国家角度讲,由于僧侣的出家行为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不能认定其脱离世俗社会,因而僧侣仍要受到世俗法的约束。由于僧侣在身份上具有双重性,导致与僧侣相关的问题均存在较大的争议,特别是在僧侣遗产继承方面。以佛教协会为代表的宗教团体认为僧侣遗产应当根据“一切亡比丘物,尽属四方僧”的宗教规则由寺庙继承,但是根据现行法律中关于继承的相关规定,僧侣遗产应由僧侣的俗家亲属继承。在实践中,法院对该类案件的裁判混乱,同案不同判,最高人民法院也对该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同时建议此类案件调解结案。但是调解结案终究无法解决该问题。这导致僧侣遗产继承问题变成了一个难题。通常情况下,在此类案件中,以佛教协会为代表的宗教团体主张僧侣的脱俗行为意味着僧侣脱离世俗社会和家庭,应受到“宗教法”的约束,因此僧侣遗产应当由寺庙继承。但是相关宗教规则和民事死亡理论均无法为僧侣脱离世俗社会和家庭提供有力的依据,在一般情况下,僧侣的遗产处理问题既要受到“宗教法”的约束,同时也要符合“世俗法”的相关规定。然而,作为寺庙继承僧侣遗产依据的“宗教法”属于习惯法,其与“世俗法”的适用顺位是优先适用“世俗法”的规定,只有在“宗教法”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范和法律的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才可以依据“宗教法”进行调整。《民法典》继承编中关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顺位均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直接适用可能存在较大的弊端。为了妥善解决僧侣遗产继承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僧侣脱俗行为、宗教规则等相关内容得出五种可行的解决路径:法定继承路径、遗赠路径、遗赠扶养协议路径、契约关系路径和习惯法路径。通过分析、比较五种路径优劣,习惯法路径较其他路径更具灵活性,更契合我国继承的制度,能够为僧侣遗产继承的司法实践提供有益帮助。
其他文献
我国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民事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司法需求与司法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为缓解诉讼压力,繁简分流改革不断更新。繁简分流在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通过将案件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分流,使其进入应有的程序进行审理,提高审判效率与审判质量,从而使司法资源与司法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和,程序正义得以保障。一项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与此同时
学位
个人信息是指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原本分散的个人信息被大规模集聚,并产生巨大价值,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逐渐加剧。个人信息承载了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与自由意志,个人信息的个体属性要求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尊重自然人的意愿,获取自然人的同意;个人信息产生于与社会的交互联通,个人信息的社会属性使自然人难以绝对控制其个人信息,更无法完全禁止外界对其个人信息的采集与利
学位
目的:研究预防ICU肥胖患者获得性虚弱早期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通过文献法拟定预防ICU获得性虚弱早期康复护理草案,然后经过讨论撰写调查函询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18名专家进行2轮调查函询,征求专家意见,确定护理方案。结果:2轮函询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平均值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分别为0.92、0.96,权威系数为0.76、0.78;各级指标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79~0.797,均
期刊
人类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运作和发展以算法和海量的个人信息为基础,各种人工智能企业通过个人信息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公民信息隐私权被侵犯的风险。本文以信息隐私权为切入点,探讨信息隐私权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新型侵权特征,再针对我国法律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借鉴美国、欧盟、英国的域外立法经验,试图探寻适合我国的法律制度。本文首先阐述信息隐私权的相关
学位
自2017年林长制首次在我国部分地区展开试点以来,这项关于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度就受到广泛的关注。林长制起源于对林业生态建设中突出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探索,又从“河长制”“湖长制”获得改革思路,从而有了“林长制”。林长制以党政同责、部门协同为基本思路,在部分林长制改革先行地区例如安徽、江西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后2019年新修订的《森林法》将“林长制”写入其中,2021年又在中央层面推出了《关于
学位
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环保问题却越发严峻,在此背景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应运而生。但受制于传统民诉直接利害关系的资格限定和立法的滞后性,当前司法实践中面临提起诉讼原告资格范围过窄、条件苛刻、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而环境公益侵害案件却频繁发生,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对已有的原告资格进行扩张,就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篇论文从我国司法状况出发,提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扩张的必要性;接着,探索原告资格扩
学位
现阶段社会背景以及政治环境等空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契约必须严守这一原则在执行上面临困难,在这一形势下,情势变更原则逐渐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由于情势变更原则在学术以及研究领域并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所以在法律环境内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2009年,我国在颁布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提到将情势变更原则作为正式内容进行应用。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让各级政府适用该原则,在原则基础上制定规定。2020
学位
抵押物转让规则作为抵押担保制度的重要一环,抵押物在转让时能否有效平衡三方利益是抵押担保制度之价值得到实现的关键。因而,为使抵押担保制度能够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摒弃了我国长期坚持的限制转让模式,转而允许抵押物的自由流转,并明确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以及转让价金物上代位规则的前置条件,使得抵押权兼具追及效力与转让价金物上代位制度的双重保护。相较于之前的立法,《民法典》对于抵押物转让的规范路
学位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愈加发达,自然人姓名已经不再仅仅是区别具体个体之间的符号,特别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姓名往往在商业化使用的过程中凸显出极大的财产利益。在实践中,随处可见商标注册,还有字号,广告应用等均冠以姓名使用,伴随而来的是频频发生的搭载名人姓名抢注商标或未经许可将名人姓名商业化使用等社会现象,严重侵害了姓名商品化权益人的利益。我国司法实践已经认识到自然人的姓名权所包含的财产性利益,但囿于现有法律对
学位
远程工作是信息网络通讯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工作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远程工作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当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远程工作这一新型工作模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完全可以实现远程办公。不仅是受疫情的影响的原因,远程工作因其自身优势,就业人数正不断增多。远程工作形态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