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SPECT 心肌灌注显像异常的出现和异常程度对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及其影响因素;评价运动、静息心肌显像中不同显像方式、显像结果异常类型及运动试验中心率是否达标对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探索心肌灌注显像对糖尿病人的诊断价值及显像结果与心脏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999年至2002年在我科行心肌灌注显像1371例患者进行了研究,成功随访1047例(76.37%),平均随访间期为 33.25±14.95月(1~56月),男性746例(71.25%),女性301例(28.75%),平均随访年龄55.94±12.26岁(16~90岁)。所有病人至少经历一次心肌灌注显像,随访观察其心脏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梗死面积扩大及再血管化治疗)的发生情况,出现心脏事件时终止随访,若未发生心脏事件,则随访时间至少大于18月。结果 在成功随访的1047例患者中,共发生心脏事件128例(12.23%)。心肌显像阳性480人,其中118人发生心脏事件(118/480,24.58%);阴性567人,发生心脏事件10人(10/567,1.76%),二组间差别有意义(Log-rank,2=126.36,P <0.001)。将人群根据缺损节段的多少分为正常组,1个节段缺损组,2个节段缺损组和≥3个节段缺损组,经多个样本率两两比较的2分割法分析,按a=0.01250水准,≥3个节段缺损组与1个节段和2个节段缺损组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2值分别为48.684和36.943,P<0.01250),而1个节段和2个节段缺损组间无显著差异(2=0.4695,P>.01250)。在糖尿病人中,心肌显像结果阳性与阴性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2%和7.4%,其差别有意义(2=12.342,P <0.05);即使显像结果正常,糖尿病人心脏事件发生率也高于非糖尿病人;心肌显像与冠脉造影比较,灵敏度达94.4%,特异性80%,准确性88.3%,可作为评价糖尿病心肌缺血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手段。约206人经历运动-静息心肌显像,正常组133人,可逆性缺损组20人,固定缺损组51人,<WP=5>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65%,7.8%,经多样本率两两比较的2分割法分析,可逆性缺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正常组和固定缺损组差别有意义(P <0.001),而后两组间无差别(P>.01250)。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三组累积未发生心脏事件率曲线,三组间差别有意义(Log-rank,2=124.89,P<0.001),其中可逆性缺损组预后最差;运动显像阴性者比静息阴性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低(2=8.94,P <0.05);运动心肌显像中,心率未达到次极量且显像阳性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心率达到次极量而显像阳性的患者(P <0.05)。结论 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受检者预后关系密切,运动方式对评价病情和估测预后比静息方式更有价值。心肌显像异常的出现和异常范围的严重程度可对人群进行危险分层,为临床诊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帮助,以期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