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残骸的空间生产——旧工业建筑、当代艺术与文化资本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废旧建筑单体及区域的改造、更新、再利用,越来越成为城市化运动中的一种潮流。特别是近年来,旧工业建筑被改造为艺术社区、创意产业园等以艺术、设计为主的城市空间,以至于,昔日轰隆隆的厂房成为了艺术、时尚的集散地;旧工业建筑的衰败与再生不仅成就了一种的新的产业——创意产业,而且催生了一个名为“创造阶级”的阶层。为什么这些本来用作机械大生产、工业产品批量复制的空间残骸会遭遇上曾经被誉为精英领域的文化艺术空间,而且擦出灿烂火花的同时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这种空间生产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呢?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这种空间生产背后说明了什么?本文尝试通过历史溯源,案例分析,结合空间生产及文化资本的社会学理论来回答以上的问题。   在需求与被需求的推动力作用下,文化以艺术之名,附着于废旧厂房这个空间载体上,通过艺术事件、活动,加上国内外媒体的大力渲染,从而衍生出一种文化产业化的艺术空间。旧工业空间因为艺术力量的注入而得到了增值,同时产出可再复制的文化资本;同样地,艺术(文化)也因为是空间(城市区域)的增值动力而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这表明了,文化因素或者说文化生产已是城市引诱资本之物,即文化的物质化、资源化让资本运作日渐隐蔽。   无疑,艺术以文化的姿态,上升为“城市文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固有其积极的一方面。然而像798这种以艺术、设计为主题的艺术社区在资本的控制下,会不会像苏荷(SOHO)模式一样,不断与商业拥抱,让时尚与消费占领橱窗与空间,艺术在这里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消费呢?鉴于篇幅与精力问题,只做了推断性的设想关于当代艺术的走向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他文献
期刊
十九世纪法国成为欧洲音乐文化的中心,在歌剧创作的舞台上,作曲家比才和圣-桑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卡门》和《桑松与达莉拉》则是他们各自的代表性歌剧作品,同时是为数不
当今,西藏在政治、经济、宗教等许多问题上被人们关注,从学术的视野来看,在教育方面,西藏的音乐教育也是值得关注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对本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