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尤其是白话小说在传统中国一直声名不佳,正统士大夫以其无关于宏旨、大道,且潜藏妨害世道人心之危险而对其颇为不满。然自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小说史上出现了一批在写作、流通与接受方式等方面与以往之白话小说不同的“文人小说”。清初吕熊所作之《女仙外史》与清中叶夏敬渠所作之《野叟曝言》即属个中翘楚。这两部文人小说最显著的特征是形式上虽为小说,却密切关注当时的思想动向与学术话语,借助小说的叙述形式对当代的思想学术作出回应与反省。质言之,《女仙外史》、《野叟曝言》以白话小说的形式论道说理,反映并参与了各自时代的儒学转型。以这两部文人小说为视角,我们对以往思想史、文化史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的部分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换言之,因为《女仙外史》、《野叟曝言》,我们对于明清学术、思想转型、十八世纪文化转折的理解可能更加全面、深刻。本文除绪论、结语之外,主体部分总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从写作动机与宗旨以及阅读与评议等角度着眼,分别研究《女仙外史》、《野叟曝言》的文人小说特征。第二章分别探讨《女仙外史》、《野叟曝言》的儒学立场。明清之际思想界普遍厌弃形上玄远之学而崇尚经世致用之学,吕熊受此学术风气影响,对宋明理学深表不满,批评程、朱空谈性与天道,无益世道人心,但能明体而不能适用。乾隆时期朴学如日中天,学者纷纷致力于训诂、考证之学,夏敬渠却因地域及家族之故而崇奉程朱理学,尤其是以李光地为代表的官方朱子学。对于陆王心学则深恶痛疾,将其与佛、老等量齐观,一概贬斥为异端邪说。第三章以儒家道统为主题,首先梳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学者如何理解儒家道统相关问题,然后分别探析《女仙外史》、《野叟曝言》的道统观念。吕熊与同时代的费密一样,不能认同理学道统谱系,论及道统人选对留侯、武侯推崇备至而对程子、朱子有所保留。与同时代的袁枚断然否定理学道统论不同,夏敬渠不仅认同理学道统论,对于理学道统谱系亦表示认可,且有强烈的自任道统之心。第四章以孔庙祀典为主题,首先考察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学者如何理解孔庙祀典相关问题,然后分别探究《女仙外史》、《野叟曝言》对孔庙祀典的不同看法。针对孔庙祀典之谥号、礼乐问题,吕熊主张去孔子王号而尊称为帝王师,与《女仙外史》的评点者王士禛等人提议国学恢复十二笾豆、八佾舞之旧制不同,吕熊认为祭孔不宜用天子之礼乐。针对孔庙从祀人选问题,夏敬渠主张罢祀陆九渊,十哲之宰我、冉有则不宜罢黜。第五章讨论吕熊、夏敬渠之所以借助白话小说的形式论述儒家道统与孔庙祀典这样严肃的学术问题,与他们对各自所作之小说的自我定位有关——《女仙外史》、《野叟曝言》不是普通的稗官小说,而是对经、史有拾遗补阙之功的“子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