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民粹”的探讨解释、剖析研究由来已久,其作为万能的指称被频繁使用于新闻报道和网络论战,既作为现象又作为一种情绪意识,仿佛既可以沟通历史上的剧烈革命,也可以与当代地缘政治、国际战略拉上关系,所涉及的范畴可谓包罗万象、无处不在,通过扣戴民粹的帽冠总是可以激起无数联想,但其广博的外在呈现下却是无比空洞、难以自立的内核,使得无数学者竞相描摹也难以擘画它的全貌、给出确切的规定性涵义,然而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民粹”的探讨解释、剖析研究由来已久,其作为万能的指称被频繁使用于新闻报道和网络论战,既作为现象又作为一种情绪意识,仿佛既可以沟通历史上的剧烈革命,也可以与当代地缘政治、国际战略拉上关系,所涉及的范畴可谓包罗万象、无处不在,通过扣戴民粹的帽冠总是可以激起无数联想,但其广博的外在呈现下却是无比空洞、难以自立的内核,使得无数学者竞相描摹也难以擘画它的全貌、给出确切的规定性涵义,然而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存在。我国学人长期致力于民粹思想史的追踪研究,无论是对于俄国思想源流和我国近现代革命者还是对于欧美、拉美的民粹运动,抑或是探讨社会中的思想倾向流变,或是探讨文学作品、艺术创造中的思维理路,研究视野至广至阔。当前,以互联网为引擎的信息技术革命越来越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智能终端软硬件核心技术,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以网络社交应用为平台的全媒体信息内容服务,通信、云基础设施等等共同书写着当今世界互联网空间发展的崭新图景。从民粹主义到网络民粹主义的嬗变也悄然进行,其中最明显表征就是网络平台的形态变革速度加快,变革深度加强。从新千年伊始的博客到微博狂欢时代,再到即时通讯平台微信深刻改写网络的交互属性,而现在一众直播及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将可视化呈现的烙印深深刻于互联网,期间,民粹主义不断找到新的阵地和空间弥散开来,并日益形塑为愈加独立的网络民粹主义。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民粹主义在不同背景、不同时期的指向几乎有云泥之别,而在当前的中国难以诉诸任何一种类似于拉美、欧美所存在的竞争性政治力量以践行于现实运动,但其作为不确定性的动员性意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天然内孕着民粹的种子,民粹也与互联网的气质天然相符合。在网络与民粹主义的长期共生演化下,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得以恣意传播,肆意生长,得以依附于不同议题、汇流不同思潮,解释整合、组织动员,危害更烈。本文通过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进行细致梳理、分析,以期提出治理之策,抑制消解其危害,同时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提供一些可能有意义地探讨。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文献梳理与综述初步绘制了一个民粹主义研究的框架。第一章介绍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相关概念;第二章分析了民粹主义到网络民粹主义的嬗变,并归纳其发展趋势。第三章从五个维度细致剖析了网络民粹主义得以产生和盛行的原因。第四章分析其实质和危害,从而为第五章提出可行的治理之策做好铺垫。
其他文献
在日本电影界,大林宣彦被称为“影像魔术师”。回顾其创作生涯,堪称日本电影五十年代黄金时期之后的一抹异色,多次为业内带来巨大变革。大林宣彦在五六十年代率先拍摄8毫米和16毫米影片成为自主映画的先驱,七十年代末则以广告从业者的身份打破大制片厂选拔晋升模式进军拍摄商业影片,八十年代更凭借其独特的青春乡愁物语以及“大林调”影像风格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映画作家”梦。1938年大林宣彦生于广岛尾道的一个医生世家
在翻译国际电影节模式的过程中,北京国际电影节与香港国际电影节建立起了富有本土特色的电影节架构,并发展出颇具地方特性的策展实践——华语经典策展。其持续发展的进程不仅体现了电影节策展背后复杂的运作机制,实际也体现了电影节文化在华语地区得到的译介、丰富与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对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利益攸关者”的指认,阐述了北京国际电影节与香港国际电影节如何将两种不同的国际电
犯罪片是中国电影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影片类型。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新闻事件是此类影片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中国犯罪片的谱系中,新闻事件改编犯罪片是其中重要一类。顾名思义,新闻事件改编犯罪片是指,由新闻事件改编创作的犯罪片,此类影片既具有真实感,又具有类型的强戏剧性,兼具新闻事件改编的话题性和犯罪片的类型优势,既具有较强的商业潜力,又拓展了犯罪片类型美学的艺术表达空间。新
本文以横向运动镜头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影诗学和现象学方法分别考察了电影中横向运动镜头的叙事创作和影像表达。传统意义上,运动镜头是摄影机和场面调度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横向运动镜头被认为是一种摄影机运动方式,摄影机与被摄物呈水平90度,始终沿着与被摄物平行的x轴线运动。从早期电影作为横向旅行镜头,横向运动镜头借用了移动全景图的媒介语汇,延续了火车旅行的全景式感知,倾向于让观众保持距离地观看,进行沉思。经
当代中国奇幻电影在进入新世纪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叠见,在经济、市场、文化等多方面影响下获得了空前发展,迅速成为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当代中国奇幻电影主要的创作方法为抓取中国神话中典型人物或情节,以此为基础,发散故事,在此过程中,典型人物成为最重要的基点,他们被反复刻画,不断打磨创新,越来越脱离神话本身的含义,而更加具有现代意味。本文结合电影剧作的理论方法,系统分析中国奇幻电影中对神话人物的
艺术电影凝聚着创作者的艺术追求与思想深度,在影史与市场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艺术电影放映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城市艺术电影文化氛围薄弱,不同城市放映规模差距较大,放映机构的策展能力也参差不齐,导致艺术电影放映的发展很不充分,当然也就意味着艺术电影放映还有巨大可拓展空间。针对艺术电影放映在国内城市中的巨大拓展空间,本文试图通过对上海、北京、苏州、安溪等城市艺术电影放映的现状进行剖析,聚
移动互联重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加速推动着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艺术影院作为放映、推广艺术电影的重要平台,因受地域、片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尚无法充分满足我国艺术电影的发展需要及影迷的观影需求。因此,在5G革命的时代机遇下,如何利用好移动互联的优势,将其与艺术影院的策展经验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艺术影院转型升级、推动艺术电影生态发展,是本文研究、关注的焦点。本人基于对我国艺术影院的策展实践观察,在
对群众工作的重视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目前学界对于习近平的群众工作方法的研究范围大多定位在十八大以来。然而,通过历史溯源可以发现在习近平的地方从政经历中所孕育和发展的群众工作的思想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有助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群众工作思想和方法。本文立足习近平在正定、宁德和浙江主政时的三个时期,从方法层面探究和分析了三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实践,再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讨论三个时期群众
电影自诞生以来,已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早在1985年,由法国导演卢米埃尔所创作的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就是非虚构的记录影像,这种如实地记录了物质现实的影像体现出电影与生俱来的记录本性。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它展现出了电影对现实的亲近性。1926年,格里尔逊在纽约《太阳报》上评论弗拉哈迪所拍摄的《摩阿纳》时首次使用“Docume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长河中,“托古改制”或“借古开今”是文脉发展的一种形态,与文脉密切联系的传统绘画多受此影响。扭转南宋萎靡画风,开创元代山水画新格局的赵孟頫,在提出“古意论”的基础上,通过师法自然创作的《鹊华秋色图》成为有别于古人又不悖于前人的一幅经典画作。作为赵孟頫目识心记的一幅准写生作品,它是描绘济南景色的山水长卷,画中的鹊山与华不注山与真景颇为神似,并且山石皴法与树木画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