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在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情况一直是国家教育系统关注的重点问题,开展高校学生群体的锻炼心理学研究,探询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有效联系,宣传锻炼效果,培养恰当的锻炼模式与锻炼习惯,是增进高校在读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本文力图在吸收与借鉴众多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寻找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寻找现象背后的理论解释,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作一点实践性的尝试。有鉴于此,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及天津市的8所高校的在读学生共1500名为调查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调查高校在读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和心理健康的水平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性别、专业、学历、民族、锻炼人群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了对锻炼的认识、锻炼体验、阻碍反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补充了锻炼心理效应的认知维度及与锻炼的关系。以期论证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良性作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锻炼心理效应的形成根源做一些初级的工作。而且此次调查也有利于了解高校不同层次的在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锻炼水平,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显著性差异的结果主要有:1.1经常锻炼的人群比不经常锻炼的人群心理更为健康。1.2锻炼强度、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任一方面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人心理都比未达标准的人更为健康。1.3在调查对象中,只有8.0%的文科生经常参加锻炼、理科生也只有10.3%,而心理健康者的比例却是体育专业>理科>文科。1.4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峻,3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1.5被调查者呈现学历越高心理越健康的特点。2没有显著性差异的主要结果是:2.1蒙古族与汉族在心理健康与锻炼程度上无差异。2.2锻炼后获得良好的体验在经常锻炼者与不经常锻炼者中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