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也随之增加,已成为我国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探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是当前国内外肾病学者热切关注的重大课题。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是脊柱类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是将细胞外有关信号传导到细胞核内部而引起多种细胞反应的主要传递者,由Ras依赖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介导细胞间信号传导)激活。多种细胞生理过程,如生长、发育、分裂、死亡以及细胞间的功能同步化都涉及到MAPKs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现已证实,真核细胞中有4条MAPK通路,即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ERK2,即p44/p42)通路,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SAPK)通路,p38MAPK通路及ERK5通路。MAPKs是引起细胞增殖、蛋白合成的重要激酶,每一条可单独或与其它途径一起调节各种反应,其中对ERK1/ERK2研究最广泛,丝裂素生长因子刺激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可激活该激酶。有研究表明高糖刺激肾系膜细胞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信号途径进一步激活ERK1/ERK2。活性MAPKs可激活胞浆内磷酯酶A2(cPLA2),促使花生四烯酸转变为前列腺素E2,使<WP=4>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引起肾小球内高灌住、高滤过,造成肾脏损伤。现众多研究证实DN的发生实际上是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对高血糖的种种异常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转化生长因子-(1(TGF-(1)在高血糖刺激下可促进细胞肥大和细胞外基质(ECM)积聚,其中有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和韧粘素,可因上调系膜细胞ECM蛋白(如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而在肾小球硬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近来研究发现于人系膜细胞培养中TGF-(1可激活ERK1/2、JNK这两条MAPKs通路,即观察到磷酸化ERK1/2、JNK表达升高,而非磷酸化的ERK1/2、JNK水平无变化,其中ERK1/2在胶原基因调节中发挥作用,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本文应用动物实验观察糖尿病大鼠肾皮质磷酸化ERK1/2(phospho-ERK1/2,pERK1/2)、TGF-β1、肾功能、肾组织结构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变化,并通过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氟伐他汀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干预实验,探讨ERK1/2途径作为信号转导通路在 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氟伐他汀除调脂作用以外保护肾脏的机理,为人类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6只,体重(170±20)g,用柠檬酸钠缓冲液(pH值=4.5,浓度为0.1mmol/L)制成2%链脲佐菌素(STZ)溶液,按60mg/kg单剂量行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48小时后血糖≥16.7mmol/L视为制模成功),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C组)、氟伐他汀治疗组(DF组,2mg·kg-1·d-1)和<WP=5>正常对照组(NC组)各12只,实验期间所有大鼠均自由进食水。第2、6周末各组随机选择6只宰杀,称量体重、肾重、24小时尿量,留取血、尿及肾组织标本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血糖(BG)、血肌酐(Scr)、尿肌酐(Ucr)、血(2-microglobulin((2-MG)、尿(2- microglobulin((2-MG) 及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进一步计算肾脏肥大指数(肾重/体重比值)和肌酐清除率(体重校正);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肾皮质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aminin)、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Western Blot测定肾皮质ERK1/2、TGF-(1水平及phospho-ERK1/2水平,光镜行PAS染色并对第6周大鼠肾皮质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所有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结果:实验期间DF组和DC组大鼠血糖水平无差异,始终明显高于NC组,无动态改变;第2、6周NC、DC、DF各组大鼠肾皮质ERK1、ERK2表达无显著差异;第2周时糖尿病大鼠DC组肾皮质ERK1/2活性、TGF-(1表达升高,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后降低,DF组p-ERK1(27.56±2.14 IOD)、p-ERK2(17.95±2.61IOD)、TGF-(1(29.27±2.84IOD)分别低于DC组pERK1 (45.27±3.64IOD)、pERK2 (26.93±1.70IOD,P<0.05)、TGF-(1(42.03±3.98IOD,P<0.05), 而高于NC组pERK1(8.85±1.52IOD)、pERK2 (6.94±2.48IOD,P<0.01)、TGF-(1(16.75±0.93IOD,P<0.01),第6周时DF组与DC组比较,活性降低更明显<WP=6>DF组pERK1(55.75±6.10 vs.88.70±2.56IOD,P<0.01), pERK 2 (23.29±1.08IOD vs.32.54±1.58IOD, P<0.05) 、TGF-(1 (36.74±1.62vs68.99±6.32IOD, P<0.05),但仍高于NC组pERK1(13.64±1.24IOD,P<0.01)、pERK2(6.94±2.48 IOD, P<0.01)、TGF-(1(16.44±1.31 IOD,P<0.01);第2、6周糖尿病大鼠肾脏肥大指数、肌酐清除率(Ccr)、尿白蛋白排泄率、血(2-MG、尿(2-MG以及肾皮质IV型胶原、Laminin和TGF-(1的表达进行性升高,各组同期相比,DC组>DF组>N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形态学观察:第2周时光镜下DC组大鼠系膜基质轻度增多;第6周时增多明显,可见肾小球肥大,电镜下基底膜不均匀增厚、足突部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