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经济体系,随着危机的蔓延,美国的次贷危机已成信用危机,实体经济领域也出现警报,衰退阴影愈加浓重。由于我国的信贷管理水平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相对单一,经济危机的发生更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本文选择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作为课题,通过本研究,试图在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作出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一些有效的探索性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产生过程以及发展经历,通过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于信用风险方面提出的新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从而将银行的信贷资产划分为了工商贷款、银行贷款、主权贷款、零售贷款、项目贷款、股权贷款六种方法。在此基础上,银行的内部评级模型对不同特性的资产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评估,促使以风险权重为基础的资本充足评价体系与银行整体风险紧密的联系起来,为信用风险的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随后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引出信用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性。随后从信用风险的概念、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演进以及信贷资产组合的基本理论出发,详细阐述了信用风险度量的模型和方法。并进一步比较分析当前国际上主流的三种信贷资产组合模型——KMV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模型,从而得出Credit Metrics模型在我国使用所具有的优越性和适应性。接下来,本文使用Credit Metrics模型对我国的信用风险研究进行了实证计算与分析,分别对单笔贷款,两笔贷款和N笔贷款进行计算,并且针对模型中转移矩阵的不完善,以及在运用该模型计算现金流的时候,往往只考虑一年的信用转移等缺陷,采取改进的措施。最后本文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采用压力测试与Credit Metrics模型有机结合,应对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有效信用风险管理的途径进行探讨,提出有参考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