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古筝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虽然她不像古琴那样一直排在“琴棋书画”之首,也一直不被社会统治阶级作为正统文化,但由于筝乐的美妙,古筝音乐深受社会上层文人的欢迎。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的稳定,经济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各地政府对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古筝艺术的重视,使古筝艺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古筝教学已不再局限于高等学府,也出现在社会音乐教育中。社会上学习古筝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各类名目的教学书籍、考级书籍、根据流行歌曲改变而成的通俗古筝曲应运而生。古筝培训愈加普及,从教人员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全国学习古筝者已达三百万之众,其繁荣景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民乐中位居第一大类,在中西方乐器中,学习古筝的人数仅次于钢琴。近二十年马鞍山市古筝社会教育的发展概况进行比较和研究。按照时间年限,将马鞍山地区社会古筝教育的大致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加以介绍。马鞍山社会古筝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这10年内,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教学设备、教学力量都相对薄弱。在社会古筝教育培训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一些公益性的社会培训教育机构,学生和家长功利心较弱,整个市场也较为单纯。2000-2010年这十年是马鞍山社会古筝教育飞速发展的十年。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软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培训学校、教师人数、学生人数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整个市场形成了以教衍利、以利助教、以教为学、以学再衍利的大循环系统。在这个文化链上,由于市场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并喜爱古筝学习,从而为教师、培训方提供更多的教学、发展空间,而这些空间使学生的教学环境逐步得到提高,提高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获得更多的学生。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的探究,在教育环境、教育个体、办学单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体系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思考。通过介绍近二十年中马鞍山地区古筝艺术的发展,从中勾勒出古筝音乐教育发展的脉搏,为古筝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使其向着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发展,希望对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本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首先通过大量的查阅、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将建国以来的古筝教育历史分别从:1.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2.文革期间社会古筝教育的发展,3.文革后至改革开放前,4.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四个时期进行回顾和总结,为后文进行铺垫。第二章是本论文研究主体。通过采访、搜集资料、表格分析和数字总结等方式将马鞍山地区古筝音乐教育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进行研究,分别为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10年各十年。中心涉及到社会古筝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接收者学生、辅助者家长以及社会古筝教育组织者培训机构负责人四部分调查目标。围绕五个问题展开进行:1.社会古筝音乐教育的环境状况变迁;2。社会古筝音乐教育的教师状况变迁;3.社会古筝音乐教育的学生、家长状况变迁;4.社会古筝音乐教育的办学机构状况变迁;5.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发展条件状况变迁;其中具体问题涉及到观念、课程、教学方法、教材、师资力量、相关条件六个方面。在文章具体分析过程中,根据大量调查表,进行了数据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每一阶段和每两阶段相互的总结和比较;并根据上述每一阶段的分析材料在本章最后一节中对马鞍山市近二十年的社会古筝教育相关总结。从两方面1.硬件发展迅速,形成良性社会古筝发展循环市,2.软件功力不足,形式丰富但内涵匮乏:马鞍山市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培训市场缺乏技能与文化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甸、马鞍山市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培训市场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马鞍山市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培训市场缺乏系教育管理实施机构。为后文的对策进行了基础铺垫。第三章是根据第二章调查总结结果,对马鞍山市社会古筝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分别从管理社会古筝教育办学机构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相关因素进行了对策分析。其中管理教学相关因素又分别从:教育目标、社会古筝教育评价原则、社会古筝教育评价的形式与方法、社会古筝教育教学实施相关因素思考四方面进行,其中涉及到:教师、学生、家长、教材四个中心内容。最后是对自我论文的一种反思,总结文章的不足和对社会古筝教育的期许。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为发展社会古筝教育提供对策;另一方面从马鞍山市社会古筝教育这一研究个案出发,寻找影响整个社会古筝教育健康发展具有共性的因素,为解决社会古筝教育现实存在的诸多具有共性的问题提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