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壽賦作考論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m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流傳王延壽賦作僅餘三篇:《魯靈光殿賦》、《夢賦》及《王孫賦》,然被譽為辭賦英傑之一。學界對王延壽賦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文學視角下整體分析考察王延壽賦作的文學藝術性,筆者則對其人其賦對中國賦學的貢獻及價值作全面的考察。王延壽英年早逝,父子二人的生平、著述及交友等情況多湮沒成迷。漢代之後,歷代文人對王延壽賦作的青睞、評論與傳播,成就了王延壽在兩漢乃至中國賦學史上的地位。收錄王延壽賦作的文獻大致有總集和類書兩類,這些文獻存在奪文、佚句、異體字等問題;在注釋上,張載主要以儒家典籍來訓釋文學,偏重字詞的釋義;李善則旁徵博引諸多經史子集、小學等文獻材料。張載注雖被刪削一部分,李善之功亦不可埋沒。五臣注在個別地方,糾正了李善的錯誤,但也有些地方,增加不合理之處。五臣使李善注進一步通俗化的同時,還補充了舊注及李善注不及之處,包括語詞注釋。從內容上看,《魯靈光殿賦》具有重要的建築史料價值。漢代賦家筆下的宮殿,多數與帝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及帝王的遊樂、信仰相關。而建立在山東魯地的靈光殿則屬於郡國宮殿,說明漢代賦體竟盛,賦家視野由京都轉向地方,由帝王帝室轉向將相人臣,賦作主題亦由勸百諷一轉至描摹狀貌。因此,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的出現,是兩漢宮殿賦創作手法的一個轉折。《夢賦》既有騷體賦的精神,又汲取了大賦的筆法,因此,在兩漢文壇上獨樹一幟,廣為傳頌。《王孫賦》屬於帝王宮廷娛樂活動的純粹描述,代表漢代詠物賦的一種重要形式。以其流傳的其它作品看,本文認為《九思》的注釋很有可能出自王延壽之手。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在长期稳定发展的文明中,造就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和循环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渗透着关注现实、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文章通过
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节日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具文化特色的七夕文学。二者的结合,不仅为七夕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彼此的发展演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背景下处于设计劣势的中国文具产业现状,提出了注重设计的必要性。并根据对国内外文具产品实例的研究,就文具设计的趋势和设计理念进行了探讨。
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功能文体学,是文学文体学众多流派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功能文体学主要从韩礼德提出的三个元功能角度来分析语言,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土材料分布的广泛性造就了生土建筑类型的多元化,集生态、艺术、文化、技术、人文等方面于一身。本文以汶川萝卜寨为例,
在儿童文学领域的各种体裁样式中,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最具儿童文学特点。民间童话则并非构造纯粹的虚幻境界,它是借助想象,将神奇因素引入普通人们的生活
小学班主任应加强学习,深入了解学生,通过激励制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Primary school teacher should strengthen learning,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汉赋是汉代代表性文学,历来研究者颇多。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汉赋研究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不知凡几。我在前贤先辈以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如果从汉赋的文本出发考察汉
中国古代戏曲中敷衍庄周故事的道教神仙戏称为“庄子戏”,其体制包括杂剧和传奇。戏曲文学多重视场上表演而轻视文本,故而迄今留存的“庄子戏”文献资料较少,仅存元杂剧《老
本文对以往《江格尔》研究中力士型英雄、才能型英雄、智慧型等英雄形象进一步归类研究的同时就一些观点加以批评进而剖析了取表弃髓的笼统归类法的弊端。论文由导论、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