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斯的另一半——论舒婷的散文创作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l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代变脸摆出冷漠、嘲讽的表情,昔日趋之若鹜的读者群稀疏萎缩,诸如此类直接或间接地互动因子相叠加,致使诗歌作品沉入“地下”,而把诗歌内涵“行动化”的诗人散文创作日渐浮出水面。但拘囿于论文的篇幅和笔者的学力,本论文并没有将“诗人散文”这一文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在这个规模不小的“异军群体”中甄选出一个“异中有异”的作家——舒婷。  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  论文的引言部分依次阐述了研究现状、选题依据和意义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等问题。  论文第一章以“诗人散文的崛起”为题,从诗人散文兴起的背景、诗人散文创作的动因和诗、文两套笔墨的互探关系三个层面铺叙了舒婷散文创作的大背景,其中多数“串行者”,如于坚、王小妮、西川、车前子、王家新等被目为两栖作家——他们持有诗与散文两套笔墨,且同时精进,构成了彼时散文创作群体的“异军”。;  论文第二、三章分别以“南国的精神岛屿”和“放下‘端着’的美”为题。与其他转场散文的诗人不同,舒婷进入散文创作几乎与诗歌创作同步,据研究者统计,舒婷的诗歌创作大约一百三十余首,而散文创作成集已十余部,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因此,舒婷的散文创作理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得到全方位的深入阐释。笔者以作家、文本为本,探析舒婷散文创作的审美视野和情感特质;论述舒婷散文与诗歌的“互文”写作、异于其诗歌作品的“祛启蒙”日常写作和独特的抒情性幽默等抒写策略和艺术特质。  论文第四章以“突破重围还是再落陷阱”为题,一方面梳理、总结舒婷散文创作的特点与成就,同时也客观指出其缺陷和不足,力图呈现一种具有深度且具整合性、系统性的舒婷散文研究。  论文的结语部分,笔者并没有对舒婷未来的创作妄加臆度,只是对作家舒婷和读者群体了善意有度的希冀和建议。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各学科领域的空间转向意味着观看方式、言说方式、阐释方式的重大变革。于文学叙事而言,不仅是表达层面的变革,更承载了人对现代性存在的思考。  空间叙事理论探究以
鲁迅先生既是中国现代童话翻译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童话文学最早的践行者。鲁迅的童话翻译作品是中国现代童话翻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生的童话翻译一共包括六部作